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伪证性认识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7 09:44

  本文选题:文学翻译 + 意境 ; 参考:《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中最具民族特性的审美范畴之一。如何原汁原味地传递原作的审美范式和意趣是翻译美学研究极富挑战性的命题。从汉古诗诗化语言表征和"形上"美学意义体验范式看,文学作品意境体验存在伪证性质感可谓是我诗学千年以降审美形态和话语主流。然而作为意境载体的意象,从意境的发生论、生成方式和传输模式等方面加以甄别则可以发现认知源头和诗意范畴的可证性理据,这为跨文化翻译体验和表征研究克服意境的伪证性体验、表征与鉴赏提供了充分的理性真实理据。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只有在"形式就是内容"观照下,忠于原文意象,确保审美发生源头的原汁原味,使诗歌意境的体认和重现中体现某种理性质感,确保目标语读者认知、体验原作意境美学路径的正确性,从而建构文学意境美学翻译诗性与理性互为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Abstract]:Artistic concep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ational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theory. How to convey the aesthetic paradigm and interest of the original is a challenging pro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and aesthetic meaning experience paradigm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existence of perjury in artistic conception experience in literary works is the mainstream of aesthetic form and discourse in my poetic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as the carrier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e can find the evidences of cognitive source and poetic category by discriminating the occurre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way of generation and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This provides a rational and authentic basis for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representation to overcome the false experie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and appreciation. Therefore,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t is only under the view of "form is the content" that the translator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mage, to ensure the original taste of the aesthetic origin, and to embody a certain sense of rationality in the recogni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o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To ensure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cognition and experienc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esthetic path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s, thus to construct a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ethodology of poetic and rational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artistic conception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
【基金】: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伪证性认识范式研究”(065SJD74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2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3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5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7 许钧;;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9 王洁;孟庆娜;;浅析外国文学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邵宏;;主位结构理论和文学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2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4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8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9 段祖贤 舒芳静;文学中译西 已成一道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4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5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燕;社会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操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10 张海卿;文学翻译中的目标读者取向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6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56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6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