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反思与殊途同归——论主流艺术和消费文化
本文选题:主流艺术与消费文化 + 角色定位与功利诱导 ; 参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社会变革导致艺术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一方面,体制中的主流艺术和职业化的方向开始游离于民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大众消费文化可能导致艺术的商品化和世俗化。艺术家的社会角色被异化,艺术在变异。究竟是现存的主流艺术有缺欠,还是消费文化的走向需要质疑?对各种社会需求是顺从、迎合,还是无视、对立?抑或调理性的满足?这需要双向的反思和沟通,以求在终极目标上殊途同归。
[Abstract]:Social change leads to changes in the social roles and values of the arts. On the one hand, the mainstream art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system begins to drift away from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Mass consumption culture may lead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of art. The artist's social role is alienated and art is mutating. Is there any deficiency in the existing mainstream art, or should the trend of consumer culture be questioned? Is it submissive, pandering, or ignoring, antagonistic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Or the satisfaction of reason? This requires two-way refl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achieve the same goal.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春;;广义大众传媒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浅析大众媒体缔造下的现代消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张莉莉;;试论《白噪音》的拟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秦朝翔;;大众媒体——现代神话的创造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李晓彩;王萌;;身体写作:女权主义的重建与消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徐芳琳;;符号学视角下中国房地产广告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骆建建,聂家昕;符号消费理论研究——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8 廖恒;;先验性的终结与消费社会的美学建构[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9 孙翠玉;;“女性范例”:“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女性规训——布希亚思想的女权主义探微[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10 许进杰;;生态消费:21世纪人类消费发展模式的新定位[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陈莹;;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斗斗;;时尚消费的社会力量[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吕蓉蓉;;社会转型时期福建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变迁研究——以泉州晋江官前社区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葛红兵;刘艳艳;;中产阶级意识的生发和建构——对2000年后上海消费文化的个案分析[A];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俊一;;改革开放30年社会建设从“两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经验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10 曹东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现代经济增长癖的形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程海荣;消费伦理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晓军;形象流——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5 余继宏;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家具形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7 余中星;移动通信运营商产品品牌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王惠;荒野哲学与山水诗[D];苏州大学;2008年
9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齐亚红;消费正义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婷婷;沉沦与飞翔[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兴智;文化消费理念影响下的剧本改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梦雁;缺失的翅膀[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琛;当代北京售楼处建筑的时尚性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孙大伟;生态危机的第三维反思[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北辰;基于符号学向度的《读者》文本话语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7 赵康林;传统民间图形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孙慧芳;奢侈品消费群体分化及认同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杨祝媛;三十年代学院派批评空间的生成[D];辽宁大学;2009年
10 林晓光;消费语境中的底层叙事[D];新疆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英辰;技术创新与大众消费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07期
2 陈小建;情绪、社会角色与人生[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3 周宪;审美文化的历史形态及其变异──谈高雅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J];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4 樊明武;燃烧激情 成就大业[J];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09期
5 张辉;;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超级女声”的背后[J];音乐生活;2007年03期
6 姜德珍;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与调适[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7 陈溪;;文化研究语境下的后经典叙事[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8 赵红英;;当代社会的艺术审美趋势[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9 张建雄,江月兰;过多担任社会角色对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09期
10 克里斯蒂安·德比伊斯,乔亚;社会角色与犯罪[J];第欧根尼;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转琴;;试论现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社会角色[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雪梅;陈利华;李红;;社会角色对心理理论推理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宫浩钦;;从椅子说设计——以一种社会学的视角[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韩民青;;论人的个体与社会的二重性[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唐建敏;张苏;;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角色行为的预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郭孔辉;;汽车技术的变革[A];新世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徐仲昌;;老有所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陈子法;;茶,精彩的社会角色[A];2003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论坛论文选编[C];2003年
9 李大星;;应当建立定期编辑业务考核制度[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10 刘惠文;苏红;;闻一多诗风的一次“剧变”——简析寄梁实秋旧体诗四首[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启建 杜悦;人文建设在大众消费文化中突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张继涛邋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消费文化:转型中充满矛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记者 陈敏;学生都有个虚拟的社会角色[N];宁波日报;2008年
4 赵艳华;幼儿社会角色培养[N];云南日报;2001年
5 李琴;职业女性与社会角色[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谢忱;职业经理人的社会角色和物质[N];机电商报;2005年
7 东方愚;技工社会角色需要多元价值认同[N];科学时报;2005年
8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徐岫茹;教师社会角色的矛盾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许宝健;还要当好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10 张国喜;退休老人应主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N];家庭医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宝;先秦性别角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苏滨;中国清末民初的美术与社会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永强;图的限制染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卫国;互动中的盘旋[D];复旦大学;2005年
7 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8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魏凤;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茹冰;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俊峰;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角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罗旭;新时期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转变[D];郑州大学;2006年
4 杨震宇;步行街景观设计之符号问题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余兰峰;浅析我国企业法律顾问的社会角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梦莉;社会角色与私人本位[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文霞;广西优秀运动员社会角色评价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迟英楠;建筑改造合理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岚;成都市钟点女工幸福感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冯宇飞;我国财经媒体的社会角色与现实功能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72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7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