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若所译《还乡》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本文选题:《还乡》 + 中文译本 ; 参考:《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寻求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等,即“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标准。对于译者,忠实客观地再现原文是其最终目标,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中,翻译中任何带有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难以得到突显。20世纪70年代末,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在这种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翻译被看成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产品,具有显著个人特征的译者也“现身”于翻译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身份和角色从模糊变为清晰,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 张谷若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中英水平俱佳,中西文化皆熟,翻译过英国作家哈代的众多作品,被誉为哈代专家。张氏所译哈代《还乡》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引起翻译界关注,值得研究。 本文介绍了张谷若其人其译,阐述了文化转向前后译者地位的转变,并从目的论,改写理论,以及接受理论等视角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及译者所受到的制约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张谷若的译文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表现在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以及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语言风格的运用等方面。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包括译者自身的因素以及外界的客观因素。译者主体性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只有当译者主体性得到认可与重视,翻译活动才能在其指导下更加顺利地进行。
[Abstract]:In the end of the 1970s , the translator must be regarded as a process in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 rather than the final product , and the translator ' s role in transl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ranslation .
Zhang Gu , one of the famous translators in China , is well - known and well - known in China and English , and has translated many works of Hardy ' s works in the British writer . It has been praised as Hardy ' s expert . Zhang ' s translation of Hardy ' s returning hom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readers and causes the attention of the translation community . It is worth studying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 The translator ' s subjectivity is also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various factors , including the translator ' s own factors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楠;;许渊冲译者主体性在李清照词英译中的体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尹世萍;;新闻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4 郑航天;;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受制因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5 胡爱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译者的主体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6 文希;;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常松;;散文英译汉中的译者主体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任蓓蓓;刘红见;;试论译者主体性所受之限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9 崔红娟;彭祺;;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10 闫晓磊;;试析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令;著名翻译家张谷若纪念研讨会在烟台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蓝洱海;翻译文学不能承受劣译之害[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刘沛;文学作品重译的误区[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汝成;名著重译并非都是画蛇添足[N];文艺报;2002年
5 李景端;莎剧中译本的推陈出新[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6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7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颖;张谷若所译《还乡》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马耀娟;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看译者主体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维春;译者主体性在傅雷翻译中的介入[D];湘潭大学;2010年
4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薛海琴;从孙梁、苏美的《达洛卫夫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贝贝;传播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霞;张谷若翻译艺术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蒲姗姗;林语堂译者主体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孙崇菊;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译本中詈骂语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1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