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域下的海洋文学探究
本文选题:海洋文学 + 人本主义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从人类学的视域出发,可以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文学相比,海洋文学发展中人文观念的演进,渐次经历了敬畏与征服、审美与对立、平等与和谐的过程。在当今情况下,用生态学的理念及时调整人与海的关系,促进人类精神的再生与丰富,无疑将成为海洋文学的新主题。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humanistic concep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literature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awe and conquest, aesthetics and opposition, equality and harmony,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literature.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ea in time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y and promoting the regene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human spirit will undoubtedly become a new theme of marin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勇,郑三元;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2 徐清泉;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3 谢晖;法律意义标志的诠释学审查[J];求是学刊;2002年04期
4 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J];法学研究;2001年03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管遵华;;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观与现代企业管理[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3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程建新;;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赵静;;关于邓小平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6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7 郑波;;政府发展:脉络与路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吕有志;张淑锵;;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执政[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5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6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缑英杰;归宿何在[D];郑州大学;2004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4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5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8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9 陈振华;刘震云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10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小婷;;人类学视域下的海洋文学探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卜畏,张丽华;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周沙;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J];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孙德林;;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理论观察;2007年02期
5 张阳;;试论“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毛丹青;;人本主义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7年49期
7 胡海波;;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建构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交流;2007年12期
8 ;天涯短讯[J];天涯;2008年05期
9 姚超英;;浅谈以人为本的高中英语写作评价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7期
10 侯宗肇;;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J];哲学动态;198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万禄;来仪;;论生态建设之社会基础[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孔德玲;李小英;常方利;;人本主义理论在手术室教学中的应用[A];首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中)[C];2005年
3 缪建新;;读者至上 服务为本——张家港图书馆人本思维的实践[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张慧萍;;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体现人本观念的思考[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陈章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释义[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袁媛;王磊;;关注位于边缘的城市贫困人口——小康社会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再定位[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段娅;;论社会学批评的人本主义——评析戈德曼和齐马对社会学批评的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绍增;;园林·科技·人——关于园林的几个深层问题的思考[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何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者自我学习[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黄楠森;;论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松岳 柳旦;和谐的对话:寻找那一片蓝色[N];文艺报;2008年
2 陆而启;从三方面体现人本主义检察理念[N];检察日报;2004年
3 一枚;卫浴体现人本主义[N];温州日报;2005年
4 王政;开启人本主义精神的商业价值[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陶传友 窦爱兰;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何区别[N];解放军报;2006年
6 龙世华;芙蓉王 彰显“人本主义”时代色彩[N];经理日报;2006年
7 韩少功;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N];深圳商报;2007年
8 刘磊;员工援助项目: 企业对员工的人本主义关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9 薛西英;论西部大开发的人本主义战略[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陈军科;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N];浙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爱芳;分歧之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玉龙;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的演进[D];清华大学;2006年
4 王升;基于人本效用理论的交通资源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王辉;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D];河南大学;2005年
6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晓杰;马克思休闲思想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柴婷婷;另一个马克思:一种人本主义化的诠释[D];吉林大学;2008年
9 孙世强;经济人人性演化、跃进与制度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汪家宝;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寒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D];吉林大学;2004年
2 柯艺;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学生消极参与及其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晓雯;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社区矫正[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玉琦;从爱到“创造性的爱”[D];吉林大学;2007年
5 赵剑;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内部制衡理论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刘先进;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社会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雷伶;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与心理学实验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志航;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郑州大学;2005年
9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加勇;对我国高校人本化教育教学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82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