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抑或显现——论艺术中的身体
本文选题:身体 + 遮蔽 ; 参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摘要】:身体在艺术史各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古典艺术中的身体作为表达理性、王权、神性的工具长期处于遮蔽之中,近代艺术中的身体在感性结构中开始显现,成为艺术瞩目的对象;现代的身体被生命所规定,成为存在的直接显现,在艺术中既显现又遮蔽。当下艺术实践中的身体正偏离身体的本性,成为异化的身体。让身体作为身体,回复身体的本性成为艺术中新的课题。
[Abstract]:The body 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every stage of art history. The body in classical art, as a rational expression, Wang Quan, divinity, has long been in the shade, the body in modern art has begun to appear in the perceptual structure and become the object of art attention, and the modern body is stipulated by life. To become the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existence, in art both show and cover. The body in the present art practice is deviating from the nature of the body and becomes the alienated body. Let the body as the body, restore the nature of the body become a new subject in ar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J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石红星;论作为人性提升两大支撑的法律与道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吴宏政;历史生存论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4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学的创新与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鲁迅尼采悲剧观比较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3 任晓丽;身心与文质[D];西南大学;2007年
4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瑶;论知识的价值[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7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10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民治;杨振宁的科学美学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添宝;;艺术与真理——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7期
2 邹贤尧;另一种抑制与遮蔽——当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高恒忠;意义与传达:语言的澄明与遮蔽[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李益荪;阐释的遮蔽和去蔽的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展望[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唐梦玲;周阿红;;由“遮蔽”到“无蔽”——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崔玉炜;;浅议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J];大众文艺;2010年08期
7 郭玉生;;遮蔽与去蔽——论悲剧的意蕴之一[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8 张志秀;;从艺术哲学角度浅谈古诗意境翻译[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9 陈绶祥;;遮蔽的文明——服饰起源论[J];民族艺术;1992年02期
10 杨兴玉;;社会学盲区与文学审美价值的遮蔽[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琨;谈谈“身份理论”[N];文艺报;2002年
2 赖大仁;当代文论创新建构中的几个问题[N];文艺报;2001年
,本文编号:1886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