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五四时期的一场论争为中心
本文选题:论争 + 文学作品 ; 参考:《河北学刊》2010年05期
【摘要】:五四时期,围绕文学作品是否可译这一问题,郑振铎和茅盾、沈泽民展开了一场论争,反映出译者对文学翻译理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参与。1980年代后,关于可译性问题的探讨增多,视角发生了转变,跨学科意识也得到加强,但仍未能脱离五四时期这场论争的模式。可译性论争的根源在于,双方对翻译本质的不同认识、不同翻译标准的设定、不同的理论依据和不同的描述方法。
[Abstract]:In the 54 period, arou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literary works were translatable, Zheng Zhenduo and Mao Dun and Shen Zemin launched a debate, reflecting the enthusiasm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After the.1980 era, the discussion on translatability increased, the perspective had changed,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sciousness was strengthened, but it still failed to break away from five. The model of this debate in the four period. The root of the argument for translatability lies in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translation, the setting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the differe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different description methods.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2006年度河北大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XSK06021)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朝友;重视翻译教材编写的质量——从《英译汉技巧新编》谈起[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张春柏;从语言哲学到翻译的功能——关于等值翻译理论的一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徐婧;《诗经》英译的两大难题及其解决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彭桂芝;论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保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韩江洪,张柏然;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彭开明,李清娇,胡启明;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傲慢与偏见》原译与复译本学习体会[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赵明;论可译性的相对性[J];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04期
9 屠国元,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02期
10 孙迎春,赵巍;“对等”与“不对等”辩证[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唐发年;;试论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夏贵清;;得意忘形和以意赋形——论翻译与忠实[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海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测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艳秋;文学翻译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韩振宇;试论翻译的社会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朴哲浩;影视作品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2 翟晓冰;论《茶馆》语言风格的等效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3 李林波;唐诗中典故的英译[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丹;情景模式——可操作的翻译单位[D];浙江大学;2002年
5 刘新芳;[D];郑州大学;2002年
6 习青侠;从语用学视角看翻译中的对等[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义宏;论翻译等值的篇章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雷;论汉诗英译的目的性视角[D];广西大学;2003年
9 刘冬萌;翻译风格的分析和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
10 刘艳丽;关系中见作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峰;试论信达雅论的误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杨全红;译可译,非常译——谈几种“不可译”语言形式的变通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孙胜忠;从文化传译看梭罗Walden的三个中文译本[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4 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6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王宾;论不可译性——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J];中国翻译;2001年03期
8 唐述宗;是不可译论还是不可知论[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9 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10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亚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唐正芒;论抗战时期大后方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王如青;归于消解的论争——新时期典型问题论争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李永新;;对近年来“审美意识形态论”论争的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朱立元;论文学的多元价值系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6 周忠厚;文学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S·H·奥尔森 ,金元浦;文学反应的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6期
8 张子良;陈乐平;;文学的本质:人性复归的特殊过程——“文学是人学”新解[J];探索与争鸣;1989年05期
9 王长俊;走出“误读”的误区——诗歌释义学研究之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10 曹俊峰;;对文学观念的历史性考察(续完)[J];学习与探索;199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裴瑞成;;谈文学三大功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2 贺松;;文章语言的模糊艺术[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柯岩;;谈谈文学与人生[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4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5 陈漱渝;文艺论争杂议[N];文艺报;2001年
6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7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8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N];文艺报;2010年
9 记者 杨斌鹄 实习生 宋春燕;西安设文学艺术最高奖[N];西安日报;2009年
10 郑寒月;文艺界代表委员参议政紧打务实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2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3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4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6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卓;文学作品中语义衔接的对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翟燕宁;文学作品中语码转换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陈新月;文学作品的可译限度——论《水浒传》的再创造性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10 李欧美;文学世界的诗性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889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8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