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艺术素养:民族根基的审美延续
本文选题:国民性 + 艺术素养 ; 参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摘要】:国民艺术素养教育是繁盛于民族传统、民族发展根基的事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一事业的民族繁荣与振兴的意义尤为突出。国民艺术素养,包括国民的艺术感、艺术趣味、艺术理想、艺术行为水平,这是人们通过教育而养成的素质。艺术素养的教育养成的当下根据,包括传统、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文化部门有计划的培训、艺术商品化及生活艺术化、不同层次学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及专业艺术教育,这些教育养成根据构成一个素质教育系统,不同的根据在不同的系统位置上发挥作用又彼此关联。
[Abstract]:The national art literacy education is a cause that flourishes in the national tradition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rejuvenation of this cause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National artistic literacy, including the national artistic sense, artistic taste, artistic ideal, artistic behavior level, this is the quality that people develop through education. The current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 literacy education includes tradition, folk art, folk custom, planned training in cultural departments, art commercialization and art in life, art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art education in different levels of academic education. These educational nurturance forms a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which the different basis plays a role in different system position and is related to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东城分校;
【分类号】:J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孙玉石;;朱光潜关于解诗与欣赏思想的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李春青;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蒋枝偶;论清代昆明城市居民消费思想的变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张光芒;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次转型”[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6 陈因;试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1期
7 谈炳和,何俐;从人际关系看中国人的人情法则[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8 沈明杰;何弈廷;;产品语意的传播与异化——试论商品与用品阶段的产品语意[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杨剑锋;从《大话西游》看网络时代的符号消费[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10 程箐;试析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级话语[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7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郝风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张瑞芳;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惠敏;英汉敬谦语跨文化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昕;论中国多媒体艺术光盘的艺术特性[D];厦门大学;2001年
4 付丽;鲁迅、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沈君彬;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演变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7 夏以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周涛;聚焦生命:鲁迅与厨川白村[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华;鲁迅尼采悲剧观比较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玮玮;;关于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07年20期
2 黄炎;;鲁迅翻译中对国民性的观照[J];作家;2009年06期
3 张伟;耿小博;杜友君;张全芬;;俄罗斯艺术素养教育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于霆;;浅谈艺术素养如何诱发大学生的创造灵感[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10期
5 刘乃芳;;试论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王丽;;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初探[J];甘肃教育;2009年23期
7 徐晓卉;《艺术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甘肃农业;2005年02期
8 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夏心怡;;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刍议[J];文教资料;2008年25期
10 黄水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艺术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一川;;从启蒙思想者到素养教育者——改革开放30年文艺理论的三次转向[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明忠;;对作家理论的一次孤军深入的探寻——评李丛中、李涓的《作家学》[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李俊;;管窥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5 吴齐;沈丽丽;;中美高校艺术教育文化环境比较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常沙娜;;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融入和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8:科技进步与工艺美术发展[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庄建;重视国民艺术素养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2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吕诺邋张先国;让艺术走近百姓,八艺节“戏”解困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黎琼;艺术与公众的“甜美和弦”[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文艺呼唤健康的批评[N];人民日报;2006年
6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潘世墨;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徐勇;应试培训绝非越多越好[N];新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邱登科;地产大亨狂敛艺术品隐三大谜团[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万新华 南京博物院助理研究员 牟建平 书法家 高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周安庆 艺术市场评论人士 于娜 本报记者;书画考级能考出什么[N];中国商报;2006年
10 郭郁烈;互文的可能性[N];甘肃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闽;信息时代社会大众艺术素养的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木哈塔尔·木巴热克;鲁迅与阿拜的文学先驱意义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9年
3 柳怡情;艺术考级对中国基础教育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李鑫毅;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李葛送;从国民性看中西悲剧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6 袁月;西方骑士文学的情与中国侠义小说的义[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7 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晋红;关于新时期艺术教育的思考[D];山西大学;2005年
9 汪铭;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于勇;管窥中日悲剧审美意识的异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5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9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