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艺术创作中“胖子”形象的隐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00:02

  本文选题: + 隐喻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胖”是人们日常交往过程中,仅次于男女性别的第二识别步骤,同时也是具有多重隐喻及内涵的外观形象。艺术发展至今,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胖子”这一夸张的形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作为描述和表达的对象。从佛洛伊德笔下屡见不鲜的肥硕人体,到费尔南多·波特罗从人到动物到物品无处不在的“胖世界”;从牟柏岩塑造的敏感胆怯的胖婴,到杨茂源笔下那些雄浑而炙热的肉体……究竟为何艺术家们都对“胖子”形象如此情有独钟(相对于“瘦子”而言)?伴随着这样的疑问,我对艺术家们动用“胖子”来塑造世界阐述观点的心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艺术创作中“胖子”形象之运用的研究也由此展开。 本文将从“胖”自身所拥有的隐含意义由古至今的直观视觉感受之转变、“胖”的美学价值及含义入手,由此引出对“胖子”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暗示及隐喻作用及其所传达的精神层面内涵的思考,意在揭示艺术家们屡屡使用胖子形象作为描绘主体的心理。 由于这一论题目前鲜有论文、著述做专门讨论,因此给收集资料做深入研究带来一定困难。本文谨以我个人的学术知识、理论及视角,并结合国内外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的一些理论及个别艺术家的著述对艺术创作中的“胖子”形象做尽可能深入的分析研究。
[Abstract]:"Fat" is the second step of identifying men and women in the process of daily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appearance image with multiple metaphors and connotations. Up to now, more and more artists have applied the exaggerated image of "fat man" to art creation as the object of de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From Freud's familiar fat human body to Fernando Potro's ubiquitous "fat world" of human beings to animals to objects, from the sensitive, timid, fat baby molded by Mou Baiyan, to Yang Mao-yuan 's powerful and hot flesh. Why on earth are artists so fond of the image of "fat man" (as opposed to "thin man"? With this doubt, I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the psychology of artists to use "fat man" to shape the world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use of "fat man" image in artistic creation has also been carried out. This article will begin with the change of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fat" itself from 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meaning of "fat". This leads to the reflection on the implication and metaphorical function of the image of "fat man" in the works of art and its spiritual connotation, which is intended to reveal 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ists who often use the image of "fat man" as the main body of depict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few papers on this topic, it is difficult to do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topic. Based on my own academic knowledge, theory and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some theories of art critics and curato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works of individual artists, this paper makes as deep an analysis as possible on the image of "fat man" in art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荣义;;一次出走的艺术——林建平近作解读[J];艺术·生活;2005年06期

2 罗希;;浅谈艺术创作的方法与中国美术史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3 王小梅;;浅谈艺术灵感[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4 ;卷首语[J];建筑知识;2011年09期

5 王维新;;和谐性的理念——黄亚奇的水彩画艺术[J];美苑;2011年03期

6 陈青;;浅谈《庄子》关于艺术创作的总原则——“以天合天”[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7 何玲;;论绘画创作[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8 刘小涛;;论艺术创作的生活基础[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9 冀洲;;形象性和理性的交响——艺术[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刘林媛;;浅谈女性艺术独有的美[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承;;废弃纸材在艺术创作中的潜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徐帆;;艺术创作要认真和严谨[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3 郑寒;;物境·情境·意境 论“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舟[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4 王玉翠;;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谈少儿舞蹈创作体会[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于洋;;重视表演艺术创作的学术研究[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6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粟丹倪;;先予尊重而后的再造——浅议数字时代的纯艺术与数字化艺术[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8 武明中;;告别“油画民族化”大演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尔宾;;中国画个性化创作的再认识[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宋寿松;师丹琳;;浅谈电教教材编导的艺术实践[A];科技期刊办刊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丛晓燕;金妹:穿行于真实与梦幻中[N];北京商报;2010年

2 徐灵;我市艺术创作成果斐然[N];巢湖日报;2005年

3 记者 胡亮;应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4 菡萏 小夕;浙江群众艺术创作结硕果[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蔡成刚 李威威;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 促进文化大发展[N];今日信息报;2010年

6 记者 刘梦 通讯员 吴黎莉;全省艺术创作会议在我州召开[N];恩施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曾;努力推动全市艺术创作更加繁荣活跃[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湘萍;广西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小高地揭牌[N];广西日报;2010年

9 记者 马子雷;2009年全国艺术创作会议召开[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驻山西记者 杨渊 通讯员 石婉茹;山西科学规划艺术创作[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周旭;“崩坏与重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3 陈艳;共性·个性·女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6 罗永生;走向“正规”[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7 顾黎明;线论[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8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钱为;对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再认识[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丽娃;艺术创作中“胖子”形象的隐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严玉;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D];重庆大学;2007年

3 白鹤;光环境的艺术性与功能性[D];天津大学;2007年

4 齐爱民;论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卢甜甜;幻化的现实——艺术创作的心灵化探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锋旗;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朱科苗;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建设刍议[D];厦门大学;2007年

8 闫晓琼;从雕塑作品中的“质”说起[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伟;《红楼梦》的诗性叙述[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韩熙;穿透的力量——论窑制玻璃艺术创作中的空间性[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916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16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