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功能极限——兼及30年文学理论研究与未来突破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 功能限度 ; 参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是文学理论身份存在的根本问题,此为以往学界所忽略。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由于缺少自觉的理论主体意识,而使文学理论的效力发挥受到限制和影响。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功能效力,以建立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合理互动关系为基础,而以往的文学理论在楔入文学事实时,或因聚集于文学特质的本体追问而陷于某种普泛失根的困窘,或因局限于某些文学母题的单向涉入,而使理论与现实的对话造成错位、脱节乃至整体感的迷失。总结3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经验,应在明确文学理论功能指向性的前提下,拓宽拓深文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的对应领域,通过强化文学理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突破文学理论的功能极限,使中国文学理论绽现出新的历史景观。
[Abstract]:The subjectivity of literary theory i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theoretical identity, which has been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past.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restricted and influen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literary theor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nscious theoretic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e subjectivity of literary theory and its functional effect are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a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facts. Either because the Noumenon that gathers in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 is trapped in the embarrassment of some universal loss of roots, or because it is confined to some literary motif, it causes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to be misplaced, disjointed and even lost in the sense of the whole. To sum up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30 years' literary theory, we should broaden the corresponding field of the extension of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facts on the premise of clarifying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and strengthen the subjectivity of literary theory. Breaking through the functional limit of literary theory to the maximum ext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has revealed a new historical landscape.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戴阿宝;文学功能的语言论阐释[J];求是学刊;1999年03期
2 鲁枢元;全球化境遇中的文艺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杜书瀛,张婷婷;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J];文艺研究;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艾斌;;哲学语境下主体性文论与主体间性文论的关联[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黄文祥;“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及意义[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J];东南学术;2008年02期
4 陈海艳;詹艾斌;;主体性概念与文学的本质问题——文学主体论二题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5 金玲;浅析当代反腐小说写作中批判理性精神缺席现象[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马亚琼;;从《夏洛的网》看童话对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审美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许蔚;;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双重理论指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8 詹艾斌;朱倩;;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詹艾斌;唐婷;欧阳小勇;;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当下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詹艾斌;徐红民;董红梅;;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3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4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孟刚;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黄文祥;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回眸[D];苏州大学;2004年
3 樊旭敏;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思考[D];浙江大学;2007年
4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5 董丽;在探索中前行[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邹华;事业化与产业化张力之间的儿童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景梅;文学主体性理论趋势梳理和深层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8 谷莹;建构“主动进取的自我”[D];河北大学;2009年
9 赵晖;论王安忆小说中主体性立场的转变[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石磊;人的流浪与植物的欲望[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燕谷;靳大成;;刘再复现象批判——兼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中的浮士德精神[J];文学评论;1988年02期
2 尤西林;匆忙与耽溺——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J];文艺研究;2004年05期
3 董光璧;信息时代的中国文化战略问题[J];文艺研究;1998年04期
4 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铭;;“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子桔;“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讨论会在扬州举行[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于,
本文编号:1918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1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