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野下的华兹华斯与沈从文
本文选题:现代性 + 华兹华斯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摘要】:在现代性的视野下,华兹华斯与沈从文具有深度的可比性。在政治现代性方面,他们都提倡改良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在审美现代性方面,他们都批判城市文明,赞美自然与自然人;他们不仅看到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还看到了人们传统美德的失落;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的精神困境,他们共同的拯救方案是返回自然——通过自然抵达生命的神性。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Wordsworth and Shen Zong have deep comparability. In terms of political modernity, they all advocate reformism and oppose violent revolution. In the aspect of aesthetic modernity, they all criticize urban civilization, praise nature and natural person, they not only se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see the loss of people's traditional virtue. In the face of the spiritual dilemma of 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ir common salvation plan is to return to nature-the divinity of reaching life through nature.
【作者单位】: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外语系;
【基金】: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090905)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莉;丰子恺培植“艺术心”的美育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瞿华兵;;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象征艺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刘小燕;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4 杨联芬;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汪羽旎,沈穷竹;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6 姚惠飞;;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品沈从文的“湘西文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刘雄平;论老舍小说的四种悲剧形态[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6期
9 康长福;生活的卑贱与生命的庄严——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土娼形象[J];东方论坛;2005年01期
10 黄恩成;;从对话关系看《水仙》与华兹华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颖;;华兹华斯田园诗的美学风格[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洁;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之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徐仲佳;性爱问题: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东玲;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复旦大学;2004年
4 博玫;《紫罗兰》(1925-1930)的“时尚叙事”[D];复旦大学;2004年
5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6 黄蓉;丁玲文学编辑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永东;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5年
9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魏家文;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雅群;生命的悲苦歌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苏文兰;展示·表现·反思——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D];西北大学;2002年
3 徐立钱;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世界文学史编写[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孙明强;从“地域故土”的失落到“理想家园”的觅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孙良;挞劣与弘美的二重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崔莉;重返自然的桥梁——析华兹华斯的儿童观[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7 胡迟;迷惘·沉溺·升华[D];安徽大学;2003年
8 杜波;历史与情感的变奏——沈从文小说文体论[D];青岛大学;2003年
9 陈子林;心与梦的历史[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年辉;难以逃遁的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兴灿;;胡适诗歌翻译的现代性探源——以《关不住了》为例[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2 陈樱子;;大自然的契友——隐逸诗人华兹华斯和陶渊明[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张尕;;延展生命[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4 白锡汉;;王维与华兹华斯生命价值理念探源[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5 常楠;;结合2010年上海双年展谈当代艺术[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6 冯黎明;;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7 朱其;;自然的现代性及其传统的转换[J];山花;2011年13期
8 吴炫;;“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质疑[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9 韩雪岩;;移植的肉身:1992~2010年中国新媒体艺术的身体关注与美术现代性[J];艺术设计研究;2011年02期
10 周敏;;“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A];[C];年
3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A];[C];年
7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10 张颐武;;新世纪的中国色彩记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5:色彩与城市生活[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2 陈传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N];光明日报;2001年
3 杨厚均;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现代性想像[N];文艺报;2005年
4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教授 傅永军;激进化启蒙的讹诈:反传统的理由[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陆贵山;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荣剑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艺术“现代性”何必用“当代性”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艺术:“死亡”抑或“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高欣荣;现代性文学史观的反思[N];文艺报;2005年
9 胡晓明;蒙马特的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王岳川;文学经典的魅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3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7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3 游江;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派概念[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5 陈静;存在的悖论[D];西北大学;2003年
6 孙文飞;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陈小妹;文学·都市·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李清晨;从浪漫主义角度对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玉平;文学的现代性与大众化的关系[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阳;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3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3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