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类型剖析

发布时间:2018-05-28 00:19

  本文选题:误读 + 跨文化交流 ; 参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异质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文化误读的现象。本文试图将误读和误译作为一个既成的客观文化现象加以客观描述,通过围绕无意识、有意识两种误读,旨在将文学翻译中产生的文化误读进行具体分类。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n exchange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which heterogeneous cultures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misreading is often accompani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misreading and misinterpretation as an established objec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By focusing on unconscious and conscious misreading, this paper aims to classify the cultural misreading produced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家海;论翻译中的文化误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鸣;操控理论视角观照下当代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1949-2008)[D];山东大学;2009年

3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建青;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朱明海;许渊冲翻译研究: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张莹;译学观念的演进和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侯靖靖;婆娑—世界,半掩两扇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辉英;论《大卫·科波菲尔》的语言特色[D];湘潭大学;2009年

2 叶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小说风格翻译[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3 闫晓雅;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种多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潇;俄罗斯文学影视作品名的汉译问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刘弘玮;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的忠实标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婧;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7 金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D];浙江大学;2010年

8 刘旭凤;从阐释学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译者主体性[D];浙江大学;2010年

9 黄艳峰;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莎剧中神话意象的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谭晓霞;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翻译中民族文化信息的传译[D];四川外语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克非;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兼谈《文学翻译批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3期

2 郑延国!410076;许国璋译论札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3 白立平;文化误读与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1期

4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2001年01期

6 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中国翻译;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宇锋;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2 周彬;科学创造心理中的“无、有、潜”互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唐孝威;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脑区能态理论[J];应用心理学;2004年01期

4 佘丹清;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残雪及其创作[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刘素珍,杨治良,龚佃祥,,赵华;刻板印象:是否可以再分离?[J];心理学报;1998年03期

6 杨席珍;试论网络环境下的跨文化交流[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7 杨明影;浅谈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8 韩小也;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石中坚;文化、语言与跨文化交流[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关谊;期待视野与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毓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国际旅游[A];国际旅游与世界和谐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朱志芳;;哲学与跨文化交流[A];“哲学教育与现代世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解庆锋;;发挥新媒体优势 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A];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鞠贵芹;;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分析及教学对策[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5 吉峰;梁宝勇;;意识、无意识记忆中具体性效应的实验研究——图形编码条件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少静;;国际化进程中的北京农学院主体意识探微[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7 吉峰;梁宝勇;;意识、无意识记忆中具体性效应的实验研究——文字编码条件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周楚;;错误记忆的产生是否有赖于对词表的有意加工?——无意识激活过程的证据[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黄鸣;;从淡化洋节说开去—也谈“文化侵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治金;李瑞菊;;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线索的作用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PFT品牌实验室研究员 康义;跨文化交流的品牌困惑[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段钢 实习记者 盛波;跨文化交流——寻求一种开放的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陶静;丰富期待视野 提高阅读兴趣[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任沁沁;奥运有朋来,跨文化交流“主随客便”[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记者  吴小雁;中国跨文化交流任重道远[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记者 丁莹、杨爱国;加强农业领域跨文化交流[N];人民日报;2005年

7 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爱其所同 敬其所异[N];光明日报;2006年

8 Deborah Steinborn;跨文化交流培训日渐流行[N];国际商报;2007年

9 编译 袁海;海上大学明年开张[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杨凯 赵晓霞;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丽娟;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展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建为;左拉的自然主义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3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8 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跨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周敏;期待视野理论的拓展与文学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薛琦;文化差异对中德商务谈判者谈判风格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李大元;跨文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D];吉林大学;2005年

5 陈正华;文化空白的翻译[D];安徽大学;2006年

6 武海波;跨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中美形象互构的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青;句子语境信息下无意识贡献的作用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淑玲;在华IT跨国公司中中美管理者领导风格的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万敏;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慧;论“张恨水现象”[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44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44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