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I.A.理查兹《美学基
本文选题:I.A.理查兹 + 中国文化 ; 参考:《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摘要】:此文论证分析了中国文化如何参与构建理查兹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中庸思想对理查兹本人及其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理查兹的《美学基础》、《文学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都留下了"平衡"与"和谐"这些中庸思想的鲜明印痕。本文重点论证中庸对《美学基础》的影响。
[Abstract]: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nd analyzes how Chinese culture participates in constructing Richards' ideological system.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mean thought on Richards an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Richards' Aesthetics Foundation, Literary criticism principle, practical criticism, and so on, have left a clear impression of "balance" and "harmon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moderation on Aesthetic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委项目“理查兹在中国:中英文化的对话与相互影响”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113)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报刊世界史论文索引(1980年3月——1980年5月)[J];世界历史;1980年04期
2 吕同六;记利玛窦讨论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7期
3 吕元明;“访采真荃”的空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沈同衡;洛夫;;圣人和西崽[J];读书;1980年09期
5 林默涵;;忆艾思奇同志[J];读书;1980年10期
6 ;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致台湾红学界同仁书[J];红楼梦学刊;1980年04期
7 熊铁基;;楚史二三题[J];江汉论坛;1980年01期
8 高礼双;;古代寺观壁画[J];晋阳学刊;1980年02期
9 李浴;;古代欧洲美术所受中国之影响述略[J];美苑;1980年01期
10 饶凤歧;;访问北京电台德文组[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唐亦男;;从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讨朱子思想中的现代性[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张品端;方彦寿;;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综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编后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于黎明;;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何颖;;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8 高燮初;;略论吴文化在长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任茂棠;;关于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的内容和核心问题的思考[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10 高增德;;时代呼唤“晋学”或“晋文化学”——兼评《三晋古文化源流》[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志成;世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困惑[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N];北京日报;2000年
3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世界两大文明:历史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0年
4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渐入佳境[N];北京日报;2000年
5 金冲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走向三议[N];北京日报;2000年
6 刘德伟;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高小康;自我偏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赵忱;一眼望不到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高昌;墨子刻印象[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杜仲华;龙文化舞进凯旋门[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6 李利安;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3年
7 毛翼鹏;“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宋薇;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0年
3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4 邱环;藏传佛教禅思想源流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韩莉;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以美国庄臣公司(中国)为例[D];暨南大学;2000年
7 大场悦子;“清贫”的意义[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8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艳;周恩来,,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D];外交学院;2001年
10 薛红;论唐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70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7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