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略论艺术悖论

发布时间:2018-06-03 12:55

  本文选题:悖论 + 卡夫卡 ; 参考:《前沿》2010年18期


【摘要】:悖论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表面上自相矛盾,不合逻辑,骨子里却浸透着真理。它主要表现在语言内部自身矛盾冲撞中所发生的抗衡、渗透和相克相成,而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最适宜表现不同寻常的秩序之于不同寻常之情绪。悖论是卡夫卡与鲁迅在思维向度和艺术追求方面的相似点,也是他们从文学走向"新精神哲学"的思想和艺术的表征,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深刻性和超前性。
[Abstract]:Paradox is a deep way of thinking: paradoxical, illogical, but deep in truth.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untervailing, permeating,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in the internal conflict of language itself, and forms a kind of real artistic tension of false reality, which is most suitable to express the unusual order and the unusual emotion. Paradox i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Kafka and Lu Xun in the aspect of thinking orientation and artistic pursuit. It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thought and art from literature to "new spiritual philosophy", which shows their profundity and predomina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writers.
【作者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J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J];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2 周国平;小说的智慧[J];天涯;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自由与放逐:《美国》对西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文化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梅进文;;艺术——一个痛苦的表达——重读《饥饿艺术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姚瑶;;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迂回——多角度解读《在流放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毕秀;;余华和卡夫卡的写作特点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魏斌;;命运,无法言说之痛——试析《绿袖子》与《审判》中人物共通的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8 王爱英;外国文学活动中身心疾病的影响与表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张萌;《变形记》思想和艺术探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彭江兰;;试论《城堡》的表现主义特征中荒诞和真实的结合[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D];兰州大学;2006年

5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谢春;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林朝霞;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管雪莲;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2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红松;罪与罚[D];湖南大学;2009年

4 李琳;论林语堂的“闲适”话语[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琦伟;后现代文化思潮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舒晓峰;生命的幻象 真性的回归[D];安徽大学;2003年

7 王玮;形式的视觉异化与异化克服[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白羽;归化与异化——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文学翻译[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窦燕;“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廷芳;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J];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2 曾艳兵,陈秋红;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3 姜静楠;后现代视域再审视──重读卡夫卡[J];小说评论;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传印;;《野草》的悖论话语之研究[J];语文学刊;2008年17期

2 尹康庄;鲁迅的民众观[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04期

3 金鑫;在“有限”与“陌生化”之间[J];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12期

4 汪卫东;;《野草》心解(二)[J];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11期

5 王列耀;耶稣受难与鲁迅的英雄叙事[J];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11期

6 郭华锋;铸剑者的悲剧——从悖论角度解读《故事新编》主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敬文东;;铁屋子——关于鲁迅的絮语[J];名作欣赏;2011年19期

8 段国超;鲁迅赴陕途经渭南地区纪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9 吴允锋;;鲁迅在中国挖了一口井[J];诗刊;1989年09期

10 张大友;鲁迅诗歌修辞探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迅与烟[A];全国烟草系统纪检监察专卖管理财务审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黄轶;;言文之分与身份之别——以鲁迅语言观为中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曾镇南;;鲁迅是谁?——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卓恺返;;鲁迅的历史教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谢清风;;鲁迅审稿思想浅探[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8 崔银河;;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苏挺;;苏南新四军的鲁迅文艺社[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10 沈跃春;;略论20世纪西方悖论研究[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涌豪;日常的鲁迅[N];文汇报;2002年

2 何满子;重读鲁迅《写于深夜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董阳;《鲁迅的艺术世界》看到不同的鲁迅[N];西部时报;2009年

4 奉少廷;先生不厌百回读[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张梦阳;鲁迅文艺理论批评的现实启悟[N];文艺报;2011年

6 父舟;张广天要发掘个性的鲁迅[N];北京日报;2001年

7 李钧(教师);“不打折扣”的鲁迅[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N];解放日报;2005年

9 孙伟科;鲁迅身后不寂寞[N];文艺报;2000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乐;鲁迅的抬棺人,,又走了一个……[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3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4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5 方Q趾

本文编号:1972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72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9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