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一个穿行历史岁月的形象
本文选题:圣女贞德 + 艺术史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5期
【摘要】:圣女贞德是法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从中世纪至今她已逐渐演变成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西方艺术史上圣女贞德的形象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喜好连同时代诉求一并表现,贞德形象的演变与美术史的发展轨迹并行不悖。贞德的艺术形象已然符号化,与爱国、坚毅、英勇、牺牲等象征性的观念紧密联系,贞德形象女性特征的表现还反映出历史上女性社会性别的变迁及其模式化。经过数百年的文化积淀,贞德的形象在自由化的基础上也渐渐标准化,既浓缩了固有的西方文化联想,凝聚了不同时代的西方文化特色,也为多样化、自由化的诠释提供了可能性。
[Abstract]:Joan of Arc is a legendary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France and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European and even the whole Western culture since the Middle Ages. The image of Joan of Arc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has always had a distinct epoch, and the artist's own emotional preference is displayed along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of Joan of Arc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The artistic image of Zhende has been symbolize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ymbolic concepts of patriotism, perseverance, bravery, sacrifice, etc. The expression of the fem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of Zhende also reflects the changes and patterns of women's social gender in history.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the image of chastity gradually standardized on the basis of liberalization, which not only condensed the inherent western cultural association, condensed the wester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s, but also diversifi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beralization offers the possibil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1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胜利;;艺术的空间、性别与叙事延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泉子;;马琦访谈[J];艺术界;2007年05期
3 周玉峰;;常州道情缺失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6期
4 君;;“电影艺术史”第一卷(1895—1918)[J];电影艺术;1956年10期
5 倪卫华;当代艺术中的有效交往[J];美苑;1995年04期
6 春晓;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馆藏珍品来华展出[J];美术;1996年10期
7 ;梅耶·夏皮罗(1904—1996)[J];世界美术;1996年03期
8 范景中;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J];新美术;1999年01期
9 李国强;《圣经》:西方文学的巨大密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邵亦杨;从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形式问题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语境的多重读本[J];美术观察;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峥嵘;蒋奖;;工作场所人际排斥与员工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罗益民;;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满意;刘红艳;杨林江;沈芳芳;;强直性脊柱炎男女临床特点对比——附178例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4 魏泽辉;贾存灵;王艳艳;张博;苏利红;罗明利;;鸡早期胚胎发育不同时期注射雌激素对性别及胚胎发育的影响[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莉;徐少冈;白云阁;王耘;;教师教学行为对高中生课堂参与的影响以及学生性别的调节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韦艳;谢春;张华;周琳业;方世杰;葛庆华;;雌激素与年龄对氟中毒影响的实验研究[A];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乐文;;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墓葬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雷晓梅;刘灵;杨玉凤;;西安地区部分中学生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黎;王玉凤;;单剂量哌甲酯对不同亚型及不同性别ADHD儿童脑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卢军静;;工作与家庭相互促进:角色资源对跨角色满意度的影响及性别的调节作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丘树宏;中山装: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N];文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斯琴塔娜;亟待保护的草原文化符号[N];通辽日报;2010年
3 陈城文;个文化符号即将消逝[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申进科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振;“文化符号”闪耀蓝天[N];解放军报;2010年
5 强盛;推荐艺术史领域的一部新作[N];光明日报;2005年
6 叶建平;文化符号与传统秉承[N];经济参考报;2008年
7 曹意强;第三十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伦敦二000年)与中国美术史[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丁刚;创造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记者 刘凯;恰当使用文化符号 丰富建筑文化内涵[N];运城日报;2009年
10 吴潇湘;青年人认同中医说明什么[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浙江大学;2005年
3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5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朱志宏;不同性别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的差异及胃复安干预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7 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郭景华;观看之道: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李群;年龄和性别对昆明小鼠空间和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2 虞锐;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D];新疆大学;2004年
3 王晓芳;抗战年代的女性书写[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蕾;试论女性新闻从业者的职场崛起及现实困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谷香娜;战争让女人走开?[D];吉林大学;2006年
6 程环;论社会变量对语码转换使用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7年
7 高丹丹;从社会文化视角看交际风格上的性别差异[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婕;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悲剧色彩[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婷;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长军;不同性别高山红景天形态和气孔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7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9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