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
本文选题:美学观念 + 悲剧观念 ; 参考:《艺术百家》2010年05期
【摘要】:中国现代悲剧观念是在历史演进中建构起来的,有文体的、美学的和文化的不同价值诉求。在西方文学观念的移植和介绍过程中,悲剧首先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被提出和倡导,与此同时,王国维将社会人生纳入悲剧的审美提升和超越,实现生命体验与西方知识的合谋,推动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五四时期,悲剧观念既作为反思传统、批判社会的启蒙理念,又追求它的生命本质和审美价值,出现了工具化和艺术化不同的价值取向,到了30年代的朱光潜才实现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建构与整合。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ransplant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concepts , tragedy is first put forward and advocated as a new kind of drama . At the same time , Wang Guo - wei put social life into the aesthetic promotion and transcendency of tragedy . At the same time , Wang Guowei put social life into the aesthetic promotion and surpassing of tragedy ,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tragedy idea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世纪中国文学生产方式与文学意义和形式”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建平;;从《文选》所选南朝作品看南朝玄学的文学化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2 王以宪;;“自出精神与他批判”——陆九渊心学文论评议[J];创作评谭;2004年08期
3 张情雁;;试论韩愈的“不平则鸣”中的“不平”[J];大舞台;2010年09期
4 黄念然;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历史叙述问题——以几部批评史著作为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孙立新;王英志;;何绍基论诗诗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程勇;;无意识:朱熹与弗洛伊德比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刘红娟;;明代遗民立场的嬗替——以归庄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张敏;肖伟;;《古诗十九首》在唐代的阐释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束舒娅;;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刘娥;;试论《西游记》的象征艺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周晓琳;;南朝作家对《诗经》的接受与发展[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李小成;;文中子续《诗》考论[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六辑)——第八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胡晓薇;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D];复旦大学;2003年
6 袁世杰;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苏州大学;2003年
7 李越深;云间词派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新;桐城派“姚门弟子”刘开文论和创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3 宋晓瑛;韦庄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贵;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松华;苏轼的思想与文艺观[D];新疆大学;2002年
6 魏余秀;鱼龙百变 驱遣自如[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虎堂;简论《聊斋志异》评点的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应朝华;《史记》在唐代的接受[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文彬;;悲剧与苦戏——关于悲剧观念的再认识[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2 王美;;《上海摩登的再解读》的文本解读——摩登在变,上海犹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亦杰;;做一个“文化分子”[J];公民导刊;2011年07期
4 郑素锋;;民族音乐发展之深思[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雷平阳;;雷平阳乡村小说的现代性(编后记)[J];边疆文学;2011年07期
6 刘琼;;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现代性应“在场”[J];创作评谭;2011年04期
7 ;一道难得的知识、文化与思想的大餐。[J];珠江水运;2011年11期
8 毕文娟;;帕慕克小说艺术论[J];理论学刊;2011年06期
9 孙晓枫;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关于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对侯瀚如和Hans Ulrich Obrist(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的访谈[J];艺术·生活;2005年02期
10 王晓凤;;山雨欲来后的幻灭——对“全盘西化”的个人认识[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裘君谟;;关于新一轮文化长廊创建工程的若干问题[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2 萧君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构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张登浩;王登峰;;基层党政干部的幸福感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宝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裕琢;李丽霞;;西方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吕光明;邹长新;辛成会;杨峰;李力;段元柱;;把握五大支撑点 提升文化执行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朱安;;营造知识共享文化 指导员工行为[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程开先;;抓文化培训 促企业发展[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杜安;王国维形式美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N];贵州日报;2008年
2 陈尚伟;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N];天津日报;2009年
3 汪晖;关于“早期现代性”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范垂功;关注现代性的运行[N];文艺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陈乐之;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秦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N];经济观察报;2009年
9 孟繁华;“多元现代性”及其冲突[N];文艺报;2009年
10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科学系主任 郭忠华;从现代性的视野 理解世界和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锡龙;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6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鹏;新世纪初的乡土小说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3 童根兴;北镇家户工:日常实践逻辑与宏观政治经济学逻辑[D];清华大学;2005年
4 阳勇;“理性化”的现代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陆保良;毛泽东、胡适、蒋介石资本主义观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彤彤;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对话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9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10 金及云;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98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9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