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试论“误读”在学界的被误用

发布时间:2018-06-09 21:11

  本文选题:“误读” + 国内学界 ; 参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论题梳理了与"误读"相关的文献,分析了目前学界对这一词语的误用:国内学界对它的使用一方面仍延续了过去对该词的贬义理解,另一方面又受西方误读理论影响,两方面显现出明显的矛盾和错位。此外,存在多将"误读"与接受美学嫁接起来的现象,为意义的阐释设定界限,从而遮蔽了误读希求达到的文学充满创造性的活力的状态。
[Abstract]:The thesis comb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misreading" and analyzes the misuse of the word in academic circles at present: on the one hand, the use of it by domestic scholars still extends the derogatory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in the pas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nfluenced by western misreading theory. Two aspects appear obvious contradiction and dislocation. In addition,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misreading" grafted with receptive aesthetics, which sets the limit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thus obscuring the creative vitality of literature desired by misreading.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闫永利;论文学解读中的误读[J];名作欣赏;2003年10期

2 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王科;“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误读——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个案[J];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李勇;;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论文艺学学科体系中的教学目标设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蒋继华,苍中洪;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黄蕴兰;当代精神生态与审美光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10 井华,宋春香;道儒相济的自由喧声——萨特的艺术与美学批评理论[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洋;阐释与重构—《韩非子》研究新论[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林春;生命的皈依与迷途[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于宏;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车凤成;约翰·霍克斯《第二张皮》的主题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文英;科技翻译的接受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10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程;兴:中国诗真正的奥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邓程;中西方文学对待理性的不同态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2期

3 艾晓明;戏剧性讽刺──论萧红小说文体的独特素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晓渔;2004:“80后作家”的三重门[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郭立场;不应期待“艺考”带来奇迹[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福君;简论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文艺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00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00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