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比较文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发布时间:2018-06-15 16:55

  本文选题:比较文学研究 + 跨学科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1期


【摘要】:正苏珊·巴斯奈特在2006年的文章《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中认为,"比较行为必须基于差异:文本、作家或文学运动的比较最好是跨越语言
[Abstract]:In her 2006 article, 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21 Century, Susan Bassnett argues, "Comparative behavior must be based on differences: text, writers or literary movements are best compared across languages."
【作者单位】: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系;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英进;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利民;;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生存境遇与反思——兼谈比较儿童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何木英;;美国国土上的道德说教家——评约翰·赫赛的中国形象书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费小平;翻译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4 刘贤平;《财主底儿女们》中的死亡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杜吉刚;祝远德;;跨文明“异质性”研究——21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曹明伦;;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国的名与实——兼谈翻译学的学科范围和界线问题[J];上海翻译;2006年03期

8 王富;;理论旅行、文化杂糅与西方文论中国化[J];社会科学家;2005年06期

9 李卫涛;从韦勒克、艾金伯勒到伯恩海默至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轨迹[J];思想战线;2005年04期

10 李庆立;聚焦于鲁迅钱钟书小说的主题学研究——《鲁迅钱钟书文学比较论》读后[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2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4 陈蜀玉;《文心雕龙》法语全译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6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7 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富;鲁迅与舍伍德·安德森:现代文学的伟大开拓者[D];广西大学;2003年

2 孙丽萍;古典诗学的现代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意;孟子接受思想再审视[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韦晓萍;寻求最佳关联——从关联理论看译者的作用[D];广西大学;2004年

5 王鹏;芥川龙之介“切支丹物”探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陶淑琴;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萍;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比较陶渊明与梭罗[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荣;写“羌”与读“羌”[D];四川大学;2005年

9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倩;话语世界的边缘性符号[D];兰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乔纳森·卡勒对“可比性”的探讨[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3期

3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1期

4 霍九仓;梳理历史脉络 品评汉学精华——评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雁泉;;多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定位[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12期

2 杨乃乔;;边界的危机与学科的死亡——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的“去边界化”中领受的本质[J];人文杂志;2008年01期

3 王雁飞;;跨越中的留守——比较文学的学科处境探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乐黛云;;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J];东方论坛;2007年02期

5 杨乃乔;;主持人语:多元文化研究的“大通”视域及对学术山寨文化的抵抗[J];东方丛刊;2009年01期

6 陈剑;朱德松;;论比较文学的“贫困”及其根源——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理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杨洪承;;借鉴·探寻·建构——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基点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8 蒋述卓;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9 何庆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10 陈涵平;熊国华;;论生态批评对比较文学的理论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4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孙歌;跨学科的悖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10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国俊;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D];兰州大学;2007年

2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月宁;论翻译文本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有效性[D];中山大学;2010年

4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5 金兰;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敏;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9 梁旭;《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陈聪;《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2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22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