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形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人文主义艺术观——以西方艺术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本文选题:形式主义 + 意识形态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摘要】:在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史上,形式主义批评与意识形态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理论对艺术所持的根本立场截然不同。形式主义批评注重艺术内部风格技法的传承与演变,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理论则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存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权力等级差异对艺术的控制。文章通过西方艺术中的女性形象这一主流题材,指出两大理论在对待艺术中的欲望问题时显示的偏激之处,并试图建立一种人文主义的艺术观对其进行超越。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criticism in the 20 th century, formalism criticism and ideology theory have had a great influence.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these two theories on art is very different. Formalism criticism emphasizes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art internal style and technique, and emphasizes the independence of art itself. Ideology theory holds that art is a kind of social existenc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 on. This kind of influence mainly manifests in the various power hierarchy difference to the artistic control. Based on the mainstream theme of female image in western ar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treme points of the two theories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of desire in art, and tries to establish a humanist view of art to transcend it.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J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宏声;图像时代的摄影与绘画图式演变之分析[J];装饰;2005年10期
2 余新明;;现代性的后果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救赎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宋方圆;解析DV时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3期
4 肖军;;从爱欲解放到审美的乌托邦——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探幽[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刚;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4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5 张云峰;乡愁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胜利;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建构[D];复旦大学;2007年
7 余宜斌;自由主义民主的困境与重建[D];复旦大学;2007年
8 罗富尊;在自由和平等之间[D];复旦大学;2007年
9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歌明;有意复杂艺术中的复杂性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谭波;美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王素珍;马尔库塞人学观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杨建;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再武;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相森;从古典到现代[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晓河;比较文学视野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托马斯的挚爱主题启示[D];西南大学;2007年
8 徐景毅;十九世纪摄影技术发展与图像观念变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肖宝凤;漫游者的权力:朱天心小说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10 刘渊;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作主体观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J];理论探讨;2010年01期
2 姜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3 吴明;;超越形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人文主义艺术观——以西方艺术中的女性形象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4 王卫东;;还原意识形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杨生平;刘世衡;;从商品拜物教到意识形态批判——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6 杨涓;;艺术家进入艺术史的路径[J];东方艺术;2010年03期
7 王欣;;论形式主义批评的浪漫主义渊源[J];东岳论丛;2010年02期
8 胡芬芬;;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的合理性[J];内江科技;2010年03期
9 于晓峰;;埃科诠释理论视域中的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詹艾斌;;当前社会与文学性质问题的学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启绩;;马克思与东方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的变化与发展[A];列宁与东方社会——中日社会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田泥;;《典型文坛》:另类的文学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3 俞吾金;;如何准确地理解并翻译晚年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两段重要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德国传统及其流变——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福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推进和发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张秀琴;;连接主义:拉克劳与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郑祥福;李双套;;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詹明信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捷;“中国崛起”不要说得太早[N];东方早报;2010年
2 程继田;文学批评学建构的新维度[N];太原日报;2010年
3 徐晓冬 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副主任;制度的理论与技术细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夏烈;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N];文艺报;2010年
6 吕保田;文本细读和思想史论的结合[N];文艺报;2010年
7 湖北经济学院 余四林;揭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N];湖北日报;2009年
8 秋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武当之道”课题组供稿;武当之道[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惠屏 陈晓薇 程连红 邓小群 傅盛宁;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正在酝酿[N];深圳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2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3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4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5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向京;第二国际左派理论家的意识形态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新茂;论凯特·肖邦小说《觉醒》的经典化[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楠楠;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本体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丹;意识形态理论与大众媒介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思男;新批评派美学批评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陈娟;论陌生化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实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禹贞玉;金永郎诗的结构美学[D];延边大学;2009年
8 何r,
本文编号:2031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3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