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审车地点_《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审美距离控制艺术
本文关键词:艺术观审中的“距离”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师范大学》 2011年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审美距离控制艺术
刘东霞
【摘要】: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隐于男人笔名后的博学多产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以深邃的哲理内容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发表于1860年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其早期优秀作品中的自传体性质的小说。 本文引用了爱德华·布洛提出的美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审美距离说”,当代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又将“审美距离”的概念引入了小说分析。在小说中,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控制读者对作品的情感介入,从而产生读者与作品在时间、空间、心理或情感等方面惟妙惟肖的审美距离,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其人物及其环境有更客观深刻地审视与评论,感受作品的审美效果。 本文运用韦恩·布斯的“审美距离”美学理论对乔治·艾略特的杰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审美距离控制艺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乔治·艾略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独具匠心、通过人物内心视角的展示、叙述者的议论、人物间的相互评论、寓意深刻的意象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巧妙地控制了审美距离,得心应手地操纵着读者的审美过程,给读者以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展现了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研究人物内心视角的展示。主要讨论通过女主角麦琪的内心视角的展现控制距离。作者通过对麦琪的内心世界的描述控制读者对她的同情和评判。第二章讨论的是讲述者的叙述及人物之间互相评论控制审美距离。作者通过利用反讽手法、隐蔽的议论和公开的议论语言巧妙的控制隐含作者,叙事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通过对主角麦琪转换视角的议论,向读者展示了麦琪的独特性格和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一个观察者,在他们彼此的关系中,以自己的视角认识主角麦琪和小说中其他人物。第三章探索的是通过意象和情节控制距离。结合原型意义,尝试意象的新解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能融入作品当中,在错综复杂的情节中与人物同喜同悲。又超出作品之外,以更客观的角度来欣赏作品,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最后达到与隐含作者的视域融合。 本文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尽管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评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并得出各种结论,但至今却鲜有从审美距离角度出发的系统论述。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小说中的各种距离,试图找到距离变化原因,及乔治·艾略特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来控制恰当的富于变化的各种距离及审美距离变化能达到的各种不同的效果,乔治·艾略特通过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段恰当的控制了小说中的审美距离。从审美距离角度分析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丰富了对乔治·艾略特的作品研究和理解,拓宽了对乔治·艾略特小说研究的批评范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欧阳翠凤;;审美的“心理距离说”与“入出说”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2 金琼;;文化身份与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创作[J];名作欣赏;2007年12期
3 刘源;;审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建东;;艺术观审中的“距离”生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车莉;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J];学术交流;2003年05期
6 张彦;;浅析布洛的美学理论“心理距离说”[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晓航;;《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2 汪宇;;乔治·爱略特对吉卜赛人形象的重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凌莉;;中学生音乐情感的生成与渗透[J];才智;2010年30期
4 张兴娟;;试比较“心理距离说”与“虚静说”[J];大众文艺;2011年17期
5 罗灿;;麦琪的困境与抉择——音乐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的意义[J];外国文学;2011年06期
6 黄天灵;;论江苏民间艺术对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J];华章;2009年05期
7 何继玲;;《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考试周刊;2011年39期
8 蒋晓娟;;论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及女性文学的繁荣[J];芒种;2012年04期
9 黄忠;;论电脑音乐及其创作样式变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杨美娟;;民族声乐本质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琴;盖斯凯尔夫人《北与南》之女性主义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灿;论悲情诉求对文化旅游营销的意义[D];中南大学;2011年
3 刘欢;反抗与迎合[D];安徽大学;2011年
4 辜巧玲;对《南方与北方》的女性主义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红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锥形空间[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会霞;女性权威的建构与消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淑君;《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道德主题解读[D];吉林大学;2008年
8 陈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作品中维多利亚绅士形象及其文化内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房伟;回归“女人气”:女性文学“女性”阶段困境的突围[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彦召;《克兰福德镇》的女性主义叙事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松林;;西方文论与变通之法——与赵老师一席谈[J];外国文学;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光宇;;《聊斋志异》的陌生化效应[J];华章;2009年18期
2 彭予;论自白诗的“审美距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陈文育;高雁;;审美距离的当代阐释[J];剧影月报;2007年02期
4 吴秋煊;;浅谈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设身处地”与“审美距离”[J];名作欣赏;2007年12期
5 吴红光;;论“距离”与艺术审美[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肖思;舞者的梦幻与真实[J];大舞台;1996年04期
7 朱季远;;审美距离说与文学作品教学[J];文学教育(上);2009年09期
8 张斌;;舞蹈艺术的审美距离[J];大家;2011年09期
9 董倩怡;;试论“审美距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10 刘华文;;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秀娟;;一种语言的艺术——试论文学创作中审美距离的建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文育;;审美距离的当代演绎[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钟宇驰;;关于得体性原则的再思考——与孟华先生商榷[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李树金;;俄语篇章与辞格[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孙沛然;刘大伟;;试谈新闻摄影的读者接受[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6 聂焱;;三一理论、三一学派纵横谈——三一语言学座谈会纪要[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7 奚美娟;王育生;;小剧场戏剧的表演[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胡红云;彭彦琴;;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结构体系建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玉兰;文晶珍;;俄语反义词及其修辞功能[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10 陈汝东;;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宗教修辞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N];山西党校报;2011年
2 关仁山;[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3 晓天;[N];中华新闻报;2006年
4 林木;[N];西藏日报;2004年
5 叶一舵;[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张召国;[N];中华新闻报;2003年
7 武翩翩;[N];文艺报;2007年
8 吴平安;[N];文汇报;2004年
9 高深;[N];文艺报;2002年
10 马小依;[N];美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晖;徐訏创作的审美距离探幽[D];暨南大学;2011年
2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陈豪;变奏与聚合: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9 杨瑛;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D];重庆大学;2004年
10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霞;《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审美距离控制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洁;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赵艳;解析《啊,拓荒者!》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艳君;《洛丽塔》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可靠叙述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杨咏霞;解构后的重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娇娇;金·庞得斯《失控飞行的艺术》之叙事特色[D];河南大学;2010年
8 云帆;殖民地上的男性气概:对毛姆的东方小说中男性主体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瞿亚妮;诘问历史 颠覆叙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张泓;易中天现象: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修辞合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艺术观审中的“距离”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