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与译作——胡适的译诗与新诗的发生新论

发布时间:2018-06-18 02:00

  本文选题:翻译研究 + 白话新诗体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4期


【摘要】:胡适早年的英语诗歌翻译,经历了由使用文言古诗体式到白话"新诗体"的转变过程。导致这种不同选择的关键性因素,不是英文原作,而是译者在翻译时持有怎样一种源自于本国文化语境的文学观念。用"新诗体"来翻译英语白话诗,当中起着更重要作用的,是胡适本人的文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在胡适的翻译中,文本不仅通过新的方式、带着新的能量在跨文化的新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而且由于译者的有意识运作,译作被视为原作,甚至是"新诗"成立的"纪元"。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Hu Shi's English poetry in his early years has undergone a transition from the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classical poetry to the "new verse" in vernacular Chinese. The key factor that leads to this different choice is not the original English language, but a literary concept that the translator holds from the native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translation. It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ary change of Hu Shi's literary ideas. In Hu Shi's translation, the text not only brings new life through new ways, with new energy in the new context of cross culture,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onscious operation of the translator, the transl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original, even the "epoch" of the "new poem".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名称:中国现代诗人的英语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1915-1950),项目批准号:09YJC751007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丹;;胡适:汉英诗互译、英语诗与白话诗的写作[J];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中;宣泄与拯救——鲁迅《孤独者》的创作心理意图[J];江汉论坛;2005年10期

2 李媛;知性理论与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陈霞;;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看外译中翻译规范的重建[J];上海翻译;2007年04期

4 程国君;浪漫诗人的古典寻求——新月派审美观念的主要形态及其古典寻求的诗学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罗婷,李爱云;伍尔夫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6 李媛;知性理论与三十年代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太胜;;从“唱”到“说”——从戴望舒写作上的转变看新诗的音乐性[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以现代新诗教育为主要考察对象[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2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3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蕾;中国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诗歌[D];苏州大学;2004年

7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8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爱云;伍尔夫的诗学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2年

2 王健;《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D];青岛大学;2004年

3 谈晓洁;勇于造命的女学者——陈衡哲生平及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国辉;一九一七年以来新体词曲概要[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卢志娟;“现代”审美世界中的心灵“独语”[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俊姝;西南联大文学翻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朱晓黎;T.S.艾略特《荒原》汉译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梁冬华;艾略特“传统”诗学观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黄瑛;W.H.奥登与中国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戴皓;论卞之琳早期诗歌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钟军红;胡适新诗创作及理论的定位分析——兼论进化论的文学史观与20世纪新诗批评[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2 廖七一;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立得;;郭沫若与文学翻译研究述评[J];郭沫若学刊;2008年02期

2 童俊;;比较文学与翻译在对话中共同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徐秋萍;;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茶馆》翻译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胡畔;;浅析《紫色》汉译本——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1期

6 徐欣;;基于多译本语料库的译文对比研究——对《傲慢与偏见》三译本的对比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孙静;杨宁伟;;解读“豪杰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许宁舒;;被改写的命运:米兰·昆德拉作品在中国的翻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9 谢天振;;关于翻译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几点思考——由王向远教授的两部专著说起[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1期

10 穆雷;20年来比较文学的发展对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影响[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译介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新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钟厚涛;比较文学的焦虑与中国学者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清衣;海外华人写作与流散研究高级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张杰 马广惠 辛斌 吕俊;跨入新世纪门槛的西方文学与语言学[N];文艺报;2004年

5 穆雷;换个角度看文学翻译[N];光明日报;2001年

6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亚芳;意识形态与诗学操控下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轶男;论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王芳琳;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得影响(1898-1937)[D];重庆大学;2007年

4 舒畅;《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译本[D];苏州大学;2008年

5 周昕;从奈达译论看《骆驼祥子》施译本[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洪峰;“忠实”原则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梁春凤;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女性翻译的比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程漫春;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兼对《飘》中译本的过程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韩佳;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情诗意象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3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33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