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

发布时间:2018-06-20 06:07

  本文选题:中国比较文学 + 文学研究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1期


【摘要】:正上世纪末,有关比较文学"学科之死"的论调甚嚣尘上。近几年来这些论调有了很大改变。过去强调"学科之死",理由无非是"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跨文化研究全面地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因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there was a great deal of talk about the death of a disciplin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se arguments have changed considerably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ast, the reason for emphasizing "the death of discipline" was that "the cross-cultural studies, such as women's studies,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have completely changed the face of literary studie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乐黛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J];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邹建军;;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李亚旭;;分判与通化: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3 孙华明;;超越对立:论张隆溪的跨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史静怡;;比较文学定义之争再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赵长征;;跨越性与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界定[J];求索;2007年04期

6 史亚娟;;互文性理论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危机”问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J];天中学刊;2012年05期

8 何明星;;钱钟书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质[J];学术研究;2010年11期

9 刘介民;;转型期的朝鲜-韩国文学研究综述——以延边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2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3 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及其现代阐释[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管新福;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汉良;;“恒常危机”又一章──评巴斯奈特和斯皮瓦克的殖民论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2期

2 张弘;也谈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问题——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读后[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1期

3 徐扬尚;中国比较文学:存在就是理由[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8年01期

4 安锋;;第四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在美国举行[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1期

5 赵小琪;谭枫凡;;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6 安锋;;第四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6期

7 张德劭;《管锥编》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J];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8 曹顺庆;跨文化: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潮[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9 宋德发;张铁夫;;比较文学:向死而生——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10 梁丹丹;;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冯毓云;罗振亚;;拓开北疆文学研究新领地——《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5 于宏;;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以当代藏族文学为中心[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6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7 苏晓军;;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互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陈军;;网络环境下跨学科财务与会计教学改革思路[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冯乃康;;历史定位与理论阐释——深入《徐霞客游记》文学研究的两点思考[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 高利克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中国比较文学的两次“回归”[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记者 袁国女;第九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战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褚国飞;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王福和;比较文学著作应该怎样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李洁;史家眼光 宏微观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8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9 崔修建;深情凝眸中的独识卓见[N];文艺报;2007年

10 石一宁;“新世纪文学研究”渐成气候[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4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5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马世年;《韩非子 》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9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程远;丧失权威的时代悲剧[D];扬州大学;2007年

2 蒋金芳;唐代赠序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利文;唐代咏竹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华鹏;宋孝武帝刘骏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邢香菊;《新唐书·文艺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彤英;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桂峰;包柏漪的中国史诗性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10 付明明;明初侍御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43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43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d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