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与文艺学反本质主义
本文选题:话语分析 + 建构主义 ; 参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摘要】: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是中国文艺学近两年继"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之后最为重要的一次学术论争。陶东风、南帆、王一川等人的新锐理论教材,采取了"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与方法,与已有教材体系构成了颇具张力的对话。这是论争的直接缘起。对审美超验性的坚守,是部分学者质疑反本质主义的重要理据。不过,在话语分析的理论视域中,这一坚守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话语分析对于"反映论"的解构,意味着整个文艺学理论体系重新建构之可能。同时,它还给建构主义理论观以有益启示。
[Abstract]:The controversy between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 argument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past two years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Tao Dongfeng, Nan Fan, Wang Yichuan and others adopted the stand and method of "anti-essentialism" and formed a tension dialogue with the existing textbook system. This is the direct origin of the controversy. The adherence to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some scholars to question anti-essentialism. However, i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adherence has a strong utopian color.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reflection by discourse analysis means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structing the whole theoretical system of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constructivism theory.
【作者单位】: 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何淑英;;《秀拉》:毁灭与创造并存的隐喻世界[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符杰祥;;知识分子、“公文复写”与“自我批判”——从《大众文艺丛刊》看1948年的“文艺运动”[J];东方论坛;2005年06期
6 刘小新;“纯文学”概念及其不满[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7 徐军;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的对话——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关系新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梅琼林,罗慧;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断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王晓升;;意识形态就是把人唤作主体——评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傅美蓉;女书:我们的终结,抑或我们的开始[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殷晓蓉;;传播学方法论的第一次冲突及其后果[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周波;;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关于建筑地区性研究的几点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6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关锋;论马克思的实践理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黎红;永恒的矛盾和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山小琪;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永生;叛逆与突围: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规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7 张德勇;西方小报新闻及其社会意涵浅析[D];四川大学;2002年
8 刘小胜;生活本来是什么样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张华强;试论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陶东风;;“国民性神话”的神话[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4 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郜元宝;;“话语分析”或许不必深求[J];书城;2007年03期
2 田丰;;建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新思潮?[J];文教资料;2011年03期
3 孙文宪;话语分析: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南帆;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5 朱国华;;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6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7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马文;;戏剧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9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的三种方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金艳;;主体间性:理解“建构主义”文学性的一种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2 盛葳;艺术史叙事的“绑架”与“拯救”[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娜;从福柯对主体性的批判看其文学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慧津;媒介话语与翻译:从译文到原文的描写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曹文秀;论叙述语式[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夏小鹏;莎士比亚翻译的文体学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坤阔;文学翻译活动中作者的重生与文本的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7 高萍;剧本中冲突性话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8 徐灵香;杜甫诗歌英译的评价之态度系统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叶琳;评价理论在童话翻译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5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8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