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8-06-30 21:18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 审美化 ; 参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摘要】: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我国近年的"审美化"研究模式中出现了"非—审美"的异化倾向,表现为:一是抽空审美的具体历史内涵而将其界定为超历史的抽象概念;二是置换审美的内涵,否认了真善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现实生活的一切都等同于美,实质取消了"审美"与"非—审美"界限。"审美化"研究模式难以真正使文学研究走出困境。
[Abstract]:To a certain extent, the aesthetic research mode of literary theory provides us with a beneficial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However, in the research mod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re appears the alienation tendency of "non-aesthetic", which is manifested as follows: first, the concrete historical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relief is defined as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ranscendental history, the second is the connotation of replacement aesthetics. It deni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equates all the real life with beauty, essentially cancels the boundary between "aesthetic" and "non-aesthetic". " Aesthetic "research mode is difficult to really make literature research out of the dilemma."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以来文艺本质问题的论争及其理论探析”(07AZW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龙潜;方法论意识和问题化意识[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王文科;秦妍;;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伍雄武;;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各民族的凝聚[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静;;关于时尚的伦理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张幼良;;从对春、秋意象的偏爱看晏欧词风差异[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珂;;大陆和台湾新诗形体建设比较——新诗的诗形建设历史的散点透视[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云波;;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婷;;无所不在的美——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侗族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曹金合;;行走的祝勇——祝勇的大散文革命及其局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冯宏;王华;;基于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刘旭光;;“审美”不是“艺术化”——关于“审美”的沉沦与救赎[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5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李瀛慧;;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泛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杨朝蕾;;六朝论体文中“理”的审美化存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陈远洋;;徐渭戏剧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杨春婷;;英语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挑战[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5期

10 潘天波;胡玉康;;漆艺与美学:家族相似性探讨[J];设计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岳;;创造一种新的研究模式[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荣群;林培;;论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模式[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刘万里;;论古文学研究中的审美化与科学化(纲要)[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施雪筠;龙致贤;;遵循中医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探索中药复方研究模式[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水仁德;丁海杰;沈模卫;;阈下语义启动的研究模式及其理论模型[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原林;戴景兴;吴金鹏;王军;王春雷;沈宝林;姜雪梅;;筋膜学-人体动态解剖学的研究模式[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京鸿;李辉;;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原理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侯林平;;对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新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奇平;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N];光明日报;2005年

2 陈明;银华基金的“三位一体”研究模式[N];中国商报;2003年

3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凌继尧;解读“大审美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N];文艺报;2004年

5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邓绍秋;陶渊明的生态智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N];文艺报;2005年

9 仲呈祥;审美化艺术化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记者 陈瑜;专家建议制定国家科研信息化长期发展规划[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英姿;以复壮胶囊探讨“半仿生提取法”的研究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4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齐海英;叙述化审美生存境界的学理描述[D];苏州大学;2006年

7 马兆杰;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D];复旦大学;2007年

8 朱晓东;实践价值论与价值哲学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9年

9 田浩;文化与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萍;职业,人诗意的栖居地[D];山东大学;2005年

2 宋燕;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运军;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全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杨博;高中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丽霞;论信息法学研究模式及学科体系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林志芳;语文教师工作状态审美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琴;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10 赵旭东;高职有机化学教材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86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86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a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