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
本文选题:文学形式 + 内容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文学形式经常被认为是谜一般的概念。相当长的时期内,形式始终是一个遭受压抑的对象。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学者试图在"道"、主体或者历史内容之外寻求建立一个独立自足的文学形式体系。这篇论文考察了文学形式的构成以及周边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文学形式与历史内容之间的关系。历史不断地介入文学形式的坚固结构,"内容"往往成为二者之间中转的驿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期以来内容与形式的主从之争更像是一种理论的虚构。
[Abstract]:Literary forms are often regarded as enigmatic concepts. For quite a long time, form has always been a repressed object.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many scholars who seek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and self-contained literary form system outside the Tao, subject or historical conten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mposition of literary forms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 around them,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forms and historical contents. History is constantly involved in the solid structure of literary forms. In this sense, the long-term dispute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is more like a theoretical fiction.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莫泊桑,田保荣;小说[J];小说评论;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3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沙红兵;;“文体对拟”:古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个特点——以古文(批评)家的创作与批评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6 薛雯;梁实秋反对克罗齐?——梁实秋与克罗齐文艺观的异与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程致中;;草根英雄叙事与家国情怀抒写——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史诗性品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杨元;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刘丽娟;;转型的《青春》——论李健吾向中国传统喜剧的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军;;中国古代农耕图像初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4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6 农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8 张强;;论屈原“发愤以抒情”文艺思想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李佳;;试论《国语》的篇章结构[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炜;;文学性:从自救到解构[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2 宋学清;;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学性”——西方文论中关于文学形式的研究[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杨帆;陌生化,或者不是形式主义——从陌生化理论透视俄国形式主义[J];学术界;2003年03期
4 汪介之;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5 任艳善;;“陌生化”的美学意义[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唐明明;;试论文学的“文学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方红霞;;从俄国形式主义看《野草》的英译[J];青年文学家;2009年18期
8 杨向荣;论“文学性”与“陌生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黄茂文;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10 佟兆俊;范莉娣;;经典叙事学回眸[J];世纪桥;200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晓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末路与新生[N];辽宁日报;2008年
2 彭定安;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新走向[N];辽宁日报;2001年
3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4 王一川;全面思索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状况[N];文艺报;2001年
5 黄应全;立场意识[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语言意识与语言批评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杨燕;什克洛夫斯基诗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7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8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胡涛;“文学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薛金金;陌生化理论的美学意义[D];山西大学;2005年
3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莉;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经典范畴陌生化与自动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盖橙程;陌生化理论新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生琳;两种文学本质观之争及其局限[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娟;忠实至上,形神兼备[D];湖南大学;2013年
9 陈涛;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闵亮;翻译、文学操纵与文化身份的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87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8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