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选题:新批评派 + 文学批评 ; 参考:《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00期
【摘要】:正新批评"它是像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卡勒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不满意新批评派的理论原则及批评实践,但是,他对新批评的某些观念,尤其是批评方法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有非常清醒地认识。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批评受到挑战,甚至贬斥,但人们却难以全然置之不理。它的对立面不是怯怯缩缩地回避它的影响,而是无法回避,这足以说明它在美国和英国大学中已占据主宰地位。尽管它受到种种攻击,尽管它缺乏有组织、有系统地辩护,然而,说新批评在这一时期处于垄断地位,说它对我们的文学批评和教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Abstract]:The new criticism is that it died like a majestic and awe-inspiring father. Keller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deconstruction. He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heory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criticism. However, he still has a very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some ideas of the new criticism, especially the method of criticism.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criticism was challenged, even denigrated, but it was hard to ignore it completely," he said. Its opposite is not cowardly shying away from its influence, but inescapable, suggesting that it has become dominant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universities. Despite all its attacks and its lack of 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defence, it is said that new criticism was monopoliz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at it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our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eaching,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龙;;英美“新批评”理论的中国化[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李延菲;;浅谈细读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3 赵丹;;回到文学本身:方法与观念——论英美“新批评”学派“细读批评”的意义与缺陷[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11期
4 张青岭;;美国解构文学批评家米勒学术思想流变之原因分析[J];电影文学;2008年10期
5 黄琼;;英美新批评的批评[J];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李琨;王莎;;新批评视角下的诗歌赏析[J];考试周刊;2011年05期
7 陈林;;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胡燕春;;从新历史主义看新批评派对西方文论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9年07期
9 邓文华;;美与伟大的依存悖论——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的文论异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胡燕春;;新批评派对于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榕;;方法:在批评标准与批评实践之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邓利;;论李长之的文学批评[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4 黄浩;;批评失语症——90年代文学批评把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罗勇;;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申载春;;影视时代的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申元初;;文学评论写作通识[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2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3 梁鸿鹰;张扬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团结报;2009年
4 黄平;批评如何回应当下生活[N];人民日报;2011年
5 ;文学批评当何为(二)[N];文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研;理论必须批评化 批评应该理论化[N];辽宁日报;2011年
7 段崇轩;文学批评的“三分天下”及内在缺失[N];文艺报;2005年
8 苏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批评走向多元与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姜小玲;全媒时代,文学批评要出声音[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3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焦中栋;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D];浙江大学;2005年
7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8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9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黄晖;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实践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扬;冯健男文学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李建良;新批评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马连君;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D];山西大学;2004年
4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邹君;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研究[D];三峡大学;2007年
6 杜会鸽;新批评的追索者[D];海南大学;2011年
7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雯;腴厚之美 平淡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放;天方诗学探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王汀;卡尔维诺之小说批评[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7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9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