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
本文选题:反本质主义 + 文艺学 ; 参考:《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摘要】:正近年来,文艺学领域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讨论,已经为新世纪中国文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涵盖面极其广、综合程度极其高的问题域或话语场。这一讨论,虽然已经持续有年,但是随着讨论范围的逐步拓展和逐步整合,所涵盖问题的一一呈现和深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iscussion on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provided a wide range of problems or discourse field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century. Although this discussion has been going on for years, 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discussion, the issues covered are presented and deepened one by on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冯黎明;张荣翼;唐铁惠;何锡章;樊星;胡亚敏;王兆鹏;李建中;;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八人谈)[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3 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4 吴炫;穿越阐释:西方现代美学研究之进路[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5 秦剑;“本质的悬置”: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罗宏;文学本质追问与价值论观照[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钱中文;文艺学的合法性危机[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元骧;文艺学不应回避艺术本性的研究[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杨杰;深化当代文艺本质问题研究之探析[J];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磊;;文艺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意识形式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闻娱;;论作为整体的现代媒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刘景霞;;语篇连贯的认知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姜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6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薛媛;论《三言》的情节美[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8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9 张猛;;“兴会”的诗学价值及其对诗学重构的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李继峰;出版业如何才能超越媚俗[J];编辑之友;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龙扬志;;诗歌的“去编审”时代[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珏;;略论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戴冠青;;本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庄岳;史箴;吴葱;;文则彼佳矣 义斯我绎之——北海画舫斋的解释学创作意象再探[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6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军;形象流——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3 宋桂友;中国当代小说性爱叙事[D];苏州大学;2007年
4 陈小民;一种文学“谱系”中的张爱玲现象[D];苏州大学;2007年
5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7 赵牧;“后革命”:话语与叙事[D];上海大学;2009年
8 刘洪;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9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宗棕;科学理性的滥觞与理性的重建[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赖曦;《花木兰》的好莱坞影像[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路莉侠;论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研究的贡献[D];新疆大学;2009年
6 周莹;死亡崇拜下的人本关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邵霞;完形填空语篇组织的心理语言学视角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8 刘云艳;论“寻根文学”的后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董丽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边界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盖生;文学原理的书写及学科未来构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J];读书;2004年11期
3 陈太胜;走向后现代的文艺学——兼谈当代西方的几本文艺学教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杜书瀛;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5 曾庆元;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吴炫;“否定”何以成为“本体”[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7 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J];河北学刊;2004年04期
8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9 童庆炳,王先霈;面向未来的思考——文艺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二人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韩莓;90年代都市小说:都市文化人心态录[J];理论与创作;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朝文;;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J];文艺争鸣;2007年01期
2 王德胜;杨光;;现象与论争——关于2005年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热点话题[J];文艺争鸣;2006年03期
3 罗如春;;“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J];文艺争鸣;2007年03期
4 耿波;;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粤海风;2005年01期
5 段建军;思想在文艺学前沿交锋——“文艺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傅莹;;第五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点建设会议评述[J];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8 陈雪虎;走向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9 邹强;快感与文艺学——也谈文学理论的边界[J];当代文坛;2005年03期
10 史修永;张勇;;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艺术广角;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陈平;;船政文化研究的启迪[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4 杜书瀛;;百年扫描——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回顾[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卫逢祺;;文化研究工作是一种严肃认真的事情[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6 毛庆其;谭志图;;论社会主义文艺学学科建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饶龙隼;;传统文论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3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4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5 西安外国语大学 张保宁;文艺学应有中国立场[N];人民日报;2009年
6 李衍柱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探寻文艺学研究的生发点[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魏家川;文艺学学科定位与文学理论教改[N];文艺报;2001年
8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苏州大学 鲁枢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陆炜;后劲足的文艺学学科[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4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刚;《故事新编》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6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斌;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和磊;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潇;[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毕日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4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8 严波;大众文化:重建中国文艺学的新思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卿霞;从“人生艺术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98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9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