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村上春树 + 菲茨杰拉德 ; 参考:《日本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村上春树(1949-)是当今日本文坛倍受瞩目的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他的小说凸显着"日本抒情式的美国小说"的特征。而村上的成功与一位美国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是菲茨杰拉德。本文通过对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从菲茨杰拉德对村上春树创作风格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异域文学间的接受与融合。
[Abstract]:Haruki Murakami (1949-) is a famous novelist and transla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n Japan. His novel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lyrical American novels. Murakami's succes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an American writer, Fitzgerald.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urakami and Fitzgerald,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tzgerald's influence on Murakami's creative sty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ce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of East and West.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从《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看菲茨杰拉德对春上村树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2 陈彦彤;;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金蕾;;张扬与隐晦——试析《挪威的森林》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张士立;;《挪威的森林》悲剧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李孟操;;迷途林中——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王静;;人物语言的翻译与人物形象的再现——以《挪威的森林》的汉译本为分析样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7 谢丽巧;;浅析《挪威的森林》的叙事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8 张静苑;;日本消费社会下纯文学的发展——以村上春树的创作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李文良;刘双喜;;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女性人物的塑造[J];长城;2010年10期
10 肖锋;;叙事时间的魅力——解析《挪威的森林》[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思来;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时间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关醒;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王晶晶;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张牧;试论林少华的“审美忠实”[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王丽;关于村上春树文学中的暴力与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卜瑞晓;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任洁;“物语”视角下的《1Q84》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李坤;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两种写作姿态:“愤青”与“小资”[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贵仁;;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比较研究[J];日本研究;2011年02期
2 多多;;青春读本[J];医学美学美容;2003年02期
3 李广宏;从《青春的舞步》看村上春树的叙事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7期
4 孙经涛;;异质文化的浑融——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美国书写”[J];作家;2011年06期
5 袁彬;;村上春树的二元世界[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1期
6 王钏力;;美国梦的破灭——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孙树林;井·水·道──论村上春树文学中的老子哲学[J];日本研究;2001年04期
8 赵仁伟,陶欢;“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实性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9 光华;;村上春树与音乐——《挪威的森林》中的音乐[J];校园歌声;2006年10期
10 ;东京奇谭集[J];健康天地;200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叶新;;A.斯科特·伯格和《天才的编辑》——《天才的编辑》的创作、出版和传播[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包向军;何亚斌;赵鹏;张振国;廖洪强;;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对比[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葛永生;;泡花碱的静态化料技术[A];第十二届全国无机硅化合物技术与信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夏威伟;金宁;桂秋静;;新型多圆弧型线滑片压缩机的设计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邹岚;吕亚州;;挤奶机气脉动器的试验分析[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李雄兵;;郑纺机与克罗斯罗尔清梳联生产线性能对比[A];“金轮杯”2009年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余锦华;谈哲敏;;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对比[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洪群;懒惰的村上春树[N];青海日报;2003年
2 李德纯;村上春树文学扫描[N];人民日报;2004年
3 梁晨;在雨花“碰”上村上春树[N];深圳商报;2002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力压村上春树,小说怪才冲方丁夺得日本书店图书大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赵明宇;村上春树《1Q84》中文版首印120万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岛田雅彦:日本传统作家非常憎恨村上春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林少华;门外的村上春树[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和田诚 村上春树;如果不是村上春树[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赵兰英;在中国出书最多的外国作家是谁?[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唐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俄狄浦斯主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田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5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张喜;黔中山地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岩组退化森林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晶;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王淑媛;论村上春树对菲茨杰拉德的接受[D];兰州大学;2007年
3 林宏伟;“东方与西方、超然与介入”[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玉婷;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耿海霞;村上文学研究在中国(1989-2009)[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孟令伟;气冲造型湿型砂的性能优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7 尹惠贞;现代汉语口语词汇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周长雨;俄语谚语的汉译问题[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黄坚;从论辩学角度对比中西方辩论赛[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杜菲菲;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0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1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