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审美——后现代语境下新审美主义的理论想像
本文选题:审美 + 文学性 ; 参考:《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摘要】:针对当下文论界意识形态理论泛滥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回归文学审美的主张,但它不是简单地回到80年代审美本质论,而是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审美主义的理论想像。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theory in literary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literary aesthetics, but it is not a simple return to the aesthetic essence theory in the 1980s, but a theoretical imagination of neo-aestheticism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康熙;孙桂林;;叶芝的传统和嬗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莉琼;从格式塔意象看古诗《江雪》的翻译[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4 汪顺来;;《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5 薛晋文;;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温俭;;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孤独的割麦女》[J];电影评介;2006年19期
7 崔玲;语言与翻译:德里达解构主义之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董晔;现实生活向艺术文本的生成——美学源构关系的发生及运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齐立梅;;当代中国女性“身体写作”现象反思——西苏身体写作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10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2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6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8 陈卫星;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黎燕;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晶;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熊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狂欢化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董晔;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探究的一个维度[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晓惠;合成空间理论和诗歌翻译[D];广西大学;2004年
8 尹宇;意义在读者[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进芳;神话与原型[D];西北大学;2004年
10 李琛琛;激情与理性——欧里庇得斯与拉辛相同题材古典悲剧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批评在文学之内抑或文学之外[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2 周保欣;;“文学性”的审美道德位移与悖谬[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3 吴炫;;“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质疑[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4 张永清;刘锋杰;;主持人的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陆涛;;赵宪章教授的形式美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孙武臣;;人物形象是文学的母体——写作解析之九[J];名作欣赏;2011年25期
7 王娅蕾;;再回中国——何多苓二○一一巡回个展“士者如斯”访谈[J];荣宝斋;2011年08期
8 焦良欣;;《天路历程》与《圣经》平行翻译进程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梅启波;;文本概念的旅行及其核心要素的生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倩倩;;隐喻的神话和神话的隐喻——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实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邵亮;;戏剧感的衰落和重现——从德拉罗什的沉浮看艺术趣味的演变[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2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4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秋轩;文学影响力的多样形态[N];文艺报;2010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刘燕;扶持给力让名家评委吃惊[N];东莞日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中文系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贺照田;为什么转向思想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蔡翔;作为一个话题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4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艳;从文学惯例探究文学性[D];西北大学;2008年
10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1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1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