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化批评:为何与何为

发布时间:2018-07-14 11:09
【摘要】:本文论述了文化批评兴起的缘由。作者提出,文化批评是都市社会和都市文化兴起的产物,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复制也成为其蔓延的土壤。文化批评的当代发展是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文学研究方式所进行的修正和补充。其侧重点以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文本为主,注重文本的生产、传播、接受过程,将文本与文本环境、生产体制、以及由意识形态的支撑作为一种动态的关联方式,即采纳了平面、静态文本(纸质、文字符号为主的)和立体、动态文本(视觉、社会事件与现象等为主的)相结合的方式,从而颠覆了传统文本的中心地位,并扩展了依据传统文本的内部—外部基于社会文化的批评方式。但是文化批评在对精英主义的唾弃和批判,质疑文学、美学、文化等固有的考察方式的同时,将锋芒直接指向了背后的观念系统,这就使其内涵了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意图。作者认为,在新一轮的西学理论资源的引介中,中国学界有必要依据中国问题进行必要的甄别,并从知识学的基础上提供理论生产的可能方式。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rise of cultural criticism.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ultural criticism is the product of the rise of urban society and urban culture, and the replic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soil of its sprea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iticism is a revision and supplement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ulture. It focuses mainly on literary tex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text,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process of text, and regards text and text environment, production system, and ideology as a dynamic related way. That is to say, the combination of plane, static text (paper, text symbol) and stereoscopic, dynamic text (visual, social event, phenomenon, etc.) has subverted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text. And expand the traditional text based on the internal-external criticism based on social culture. However, cultural criticism, while spurning and criticizing elitism, questioning the inherent inspection methods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culture, and so on, points the vanguard directly to the idea system behind it, which makes it have direct or indirect political inten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round of western theoretical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o discriminate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the possible way of theoretical 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批准号:06BWW0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晓路;文学研究与文化语境———兼评《文化研究读本》[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湛妍;;论《金碗》中梅吉的成长与蜕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赵胜杰;张金霞;;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麦琪在父权社会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谢冰;;浅析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思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蒋晶;刘军艳;;论《间谍》中的道德内涵[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吴琴华;;德拉诺船长的“面纱”——解读《贝尼托·切雷诺》中的后殖民话语[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李智彩;李晓岚;;人性光芒的闪耀——论“人本宗教”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8 郑师渠;;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米加宁;徐磊;;关于公共政策研究范式问题的讨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胡晓;;中国大众媒体中的后现代主义——以胡戈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例(英文)[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2 黄如敏;;解读《丹尼尔·德隆达》的实验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崔宜明;;传统士君子与现代知识分子[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钟国胜;;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沈嘉熠;理想范本与职场影像塑造[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5 黄永福;从“儒学”到“现代”:越南的新文学/文化运动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关系[D];上海大学;2011年

6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9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孟祥春;利维斯文学批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3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4 邹玉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陈发超;论奥斯丁小说中的交往习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炎;现实的批评与超现实的虚幻[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叶艳兰;论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对“完整的人”的探求[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付东博;不同的追求,相似的结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玉明;;冲突抑或统一——兼论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与文艺审美性之关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谢昭新;;论“五四”初期文化批评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4期

3 王宁;全球化时代文化批评的新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4 金元浦;;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丛书 六洲歌头:当代文化批评的前奏[J];博览群书;2002年02期

5 汪振城;论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基本取向[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陈庆祝;;意味深长的“边界”之争[J];当代文坛;2009年01期

7 吴秀杰;;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范家进;“露重飞难进”——在注重思想文化批评的背后[J];文艺争鸣;1998年05期

9 王宁;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J];文艺研究;1999年04期

10 刘洪一;文化批评的诗性维度——关于文学研究的文化参与问题[J];外国文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曾军;;文化批评的当代转型与文艺学的学科重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梁灿兴;;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批判[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韩晗;;文化批评、媒介传播与读图时代的审美症候[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于阜民;;犯罪现象范畴论纲——兼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研究对象分野[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阜民;夏弋舒;;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特征——再论犯罪学独立的研究对象[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标准的当代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程光炜;;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分歧和建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源;文化批评与西方语境[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刘阳;全媒体时代的话语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3 韩强;文化批评的基本方法[N];南方日报;2004年

4 上海 舒蠹;文化批评何必厚古薄今[N];嘉兴日报;2009年

5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 陈思和;还有“神马”批评不是“浮云”?[N];文汇报;2011年

6 王磊;动漫画展呼唤文化批评[N];文汇报;2004年

7 福建师大 孙绍振 余岱宗 林焱 (英)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的文学视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石岸;直面消费时代的文化批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蒋锦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批评[N];广西日报;2006年

10 孙胜忠;走出误区,还文学批评本来面目[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2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严志军;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7 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学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丽;乔纳森·多利莫尔的政治文化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苏庆富;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进芳;神话与原型[D];西北大学;2004年

5 周永民;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D];南昌大学;2005年

6 花胡安;浅议刑法因果关系论的研究对象[D];安徽大学;2005年

7 蒋丹;电影改编的文化意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燕;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李琳;梦幻与抗争[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涵菁;规范户外广告管理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21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21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