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后伽达默尔思潮的文学人类学表征——论读者反应论之后的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1 13:53
【摘要】:伽达默尔之后,回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书写文化"标志的人类学新转向和90年代的心理学文化转向,沃尔夫冈·伊瑟尔和加布丽埃·施瓦布相继推动了文学研究从读者反应论向文学人类学的转变。他们不断反思并拓展文学的边界,探讨文学人类学涉及的虚构、想象、文化接触、文化想象等理论命题,在文学人类学与跨文化研究、后现代理论、后殖民研究、心理学之间搭建起对话商榷的理论平台。
[Abstract]:After Gadamer, he responded to the new anthropological shift that marked the "writing culture" of the mid-1980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ultural shift of the 1990s. Wolfgang Iser and Gabrielle Schwab have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research from reader's reaction theory to literary anthropology. They constantly reflect on and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literature,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such as fiction, imagination, cultural contact, cultural imagination, etc., in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post-modern theories, post-colonial studies, etc. A theoretical platform for dialogue and discussion is set up between psychology.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处;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2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召开[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3 徐新建;;“粉饰太平”与“忧患人生”:灾难记忆的古今比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政;;《诗经》中的植物“缠附”:审美喻意及文学人类学意义[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5 刘珩;;文学的人类学研究范式——评汉德勒和西格《简·奥斯汀以及文化的虚构》[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6 黄琴;;日本姙教育におけるup文化の教育についての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7 柯玲;杜氏清芳;;电视剧《西游记》在越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马艳;;茅盾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历程[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9 黄卓越;;由方法的角度而观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10 黄忠廉;;明末清初传教士变译特性之考察[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锐;;大学生星座文化接触行为研究——消费文化下的青年时尚透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刘毓庆;;民族文化的三次大交汇[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曹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程伟礼;;对启蒙理性的沉思[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6 徐蕾;;福泽谕吉的初期社会变革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7 周典恩;;清代畲汉文化冲突述议[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红岩;;语言传播文化中心的现代性重建——跨文化语言传播观念论[A];聚焦世界华语播音[C];2004年

9 王小凤;;跨文化交际中词语借用印记[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刘俊振;;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成功及其四构面评价[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2 程金城 兰州大学文学院;回到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原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郑文丰;用生命感受一切可能性[N];贵阳日报;2010年

5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记者 莫俊;表述“中国文化”同享研究成果[N];南宁日报;2010年

7 叶舒宪;典范转移:从民族文学到文学人类学[N];文艺报;2010年

8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03年

9 ;《最后的巫歌》评论专辑[N];文艺报;2011年

10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7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叶淑媛;1990年代以来的民族志小说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2 得泽;非语言传播:沉默的跨文化接触[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晓禺;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轨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周淑兰;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奇幻小说[D];南昌大学;2008年

5 旦淑芬;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王玲;论汉英语颜色词文化差异及其文化接触[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9 田佳;原型实践的局限与创新[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10 张晋;美国人在穗文化适应策略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35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35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