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他者意识在林语堂英译《中山狼传》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8-08-09 16:00
【摘要】:本文简约介绍了符号学翻译观的基本观点以及重要理念他者意识,指出他者不仅指涉别于自我的他者,还指涉地球上所有其他的生命。作者以林语堂采用编译法英译《中山狼传》这一符号活动为例,仔细分析译者如何对三类他者负责——出版社、表现体(源语文本)与作者、解释体(目的语文本)与其读者,说明林语堂强烈的责任心即他者意识是他英译中国古典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符号活动对英译中国古典或现代文学有参考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views of semiotics translation and the important idea of "other", pointing out that the "other" refers not only to the other who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lf, but also to all other life on the earth. Taking Lin Yutang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carefully analyzes how transla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ree kinds of others: publishing house, expressionist (source language) and author, interpreter (target language) and their readers. It is shown that Lin Yutang's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at is, his consciousness of othern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his succes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into English, and his symbolic activities are of reference value to hi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or moder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宏薇;;苏珊·彼得里利的解释符号学翻译思想研究[J];上海翻译;2007年04期

2 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J];中国翻译;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董首一;曹顺庆;;“他国化”: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J];当代文坛;2014年01期

2 辛红娟;张越;陆宣鸣;;从葛浩文英译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以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为蓝本[J];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02期

3 师雅;;传播学视角:《浮躁》英译本翻译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05期

4 耿强;;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J];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01期

5 布小继;李全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欧美传播论析——以张爱玲、鲁迅、老舍及其作品为中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王颖冲;王克非;;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J];中国翻译;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晗;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看《封神演义》中宗教用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1年

2 戴炯;《红楼梦》杨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戴薇;从文化过滤的角度探讨小说《扶桑》的英译与接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魏小静;惯习—场域与接受:葛浩文英译《荒人手记》的选择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姚钰媛;英语国家主动译入模式下的文学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埃尔威恩·布鲁克斯·怀特,陈宏薇;双胞胎[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娜;;林语堂作品复译的原型论视角[J];山花;2011年16期

2 周仕宝;林语堂的翻译观[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3 王少娣;;互文性视阈下的林语堂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1期

4 李萍;;《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与其在林语堂译本中的再现[J];大家;2011年05期

5 宋雪莹;;鲁迅与林语堂翻译理论浅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马骁;;鲁迅林语堂翻译比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4期

7 董晖;;林语堂与中诗英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8 李昕燕;;林语堂英译作品赏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李清平;陈可培;;林语堂翻译“美”的探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张鸽;;关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林语堂英译《桃花源记》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武媛媛;;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曼;;从翻译看张爱玲的中西文化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陈歆耕;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N];文汇报;2010年

2 刘燕;先谈艺术,再说收藏[N];东莞日报;2008年

3 余光中 本报见习记者 吴孟婕 整理;灵感的开关藏在哪[N];浙江日报;2011年

4 宋庄;那影响无法摆脱[N];工人日报;2011年

5 郑敏;杂文与随笔小品的区别[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马学东;3300万!徐悲鸿油画作品再飚天价![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文敏;为翻译说几句话[N];浙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轶;文艺批评:应有的尊重与空间在哪儿?[N];大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杨世海;撒种在荆棘[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蕙荃;文学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吴玲玲;翻译家林语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周娟;林语堂编译《论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福莲;目的语文化与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振亮;林语堂翻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燕;译家与作家的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74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74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7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