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蕴涵
[Abstract]:Zhengyi Gorky said: "Literature is human studies." Similarly, the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ncern of human beings. Bakhtin's theory of dialogue poetics is mainly derived from his analysis and study of Dostoevsky's works. From Dostoevsky's works, Bakhtin, with his unique and keen eyes, found that Dostoevsky had completed an artistic revolution and created a new artistic world. That is to create a new novel-polyphonic novel (also known as the opposite novel). this
【作者单位】: 新余学院人文科学系;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规划项目(WGW1013)“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诗学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锋;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J];俄罗斯文艺;2002年05期
2 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李夏慧;走向生命对话——教育的理想追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李宝庆;靳玉乐;;试析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3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小琴;以私语的方式寻求对话[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孟祥英;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纪洪涛;生长在民间的诗学:狂欢诗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春毅;双重诗学的穿越[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邓丽娜;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夏欣迪;20世纪30—70年代中国美术中的“他者”[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玉娥;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阅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晓玲;中学语文游戏性教学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海音;;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事件”和“事件性”阐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蒋原伦;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读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J];文艺评论;1992年05期
3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蕴涵[J];小说评论;2010年S2期
4 龚觅;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J];国外文学;1997年03期
5 周启超;复调[J];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6 高鸿;两种精神之光的照耀──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探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吴艳;;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的互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马君;;浅析巴赫金对话与狂欢中的人本思想[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0期
9 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年01期
10 张青;翁建文;;论巴赫金《言语艺术中的内容、素材和形式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2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4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丁国旗;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李云雷;底层文学与“道德”问题[N];文艺报;2008年
8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9 周景雷邋韩春燕;向下的姿态与向上的精神[N];辽宁日报;2007年
10 陈太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跨学科与开放的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2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3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玉洁;巴赫金视野下《喧哗与骚动》与《秦腔》复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4 胡艳兰;20世纪西方对话理论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5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周凡雅;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说翻译批评[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8 张朝霞;通往心灵救赎的道路[D];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元厂;美丑并存 庄谐共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92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19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