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诗学研究
[Abstract]: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studies Ren 茅 Wellek,1903-1995, a famou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st, literary critic and comparative writer. Since the new era, he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thes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f Willerk's poetics in China.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is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eller's poetics system are the coexistence and blending of scientism and humanism,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stone i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the theoretical origin is mainly phenomenological literary theory,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and the new criticism of Anglo-American. The core concept is the category of "structure", a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s the theory of the mode of existence of literary works. On this basis, the three theoretical plates formed are the ontology of literary structure, the hierarchy of literary works and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research. 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nd clarifies a series of new and profound viewpoints and opinions on Willerk's literary theory, which is helpful to overcome the misquoted and misreading of Willerk's poetics in Chinese circl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ideas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Weller's literary theory, the theory of "material / structure", "internal / external study", "perspective doctrine" methodology, "linguistic imperialism", "transcending Willerk" and so on.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thesis adopts multi-level comparison and multi-dimensional vision, taking the double variation of scientism and humanism i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classics, and turning the theory of one work and one reader into a weft. Try to put Willerk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20 th century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海卫;;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诗学审美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王永宏;张丽萍;;经由文本演绎的诗坛——以一首小诗为例[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张广奎;李燕霞;;从《激进的策略: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看帕洛夫的传媒诗学观[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4 龚鹏程;;诗学述要(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图·巴特尔;蔡冬梅;;额尔敦白音——蒙藏文化交流的使者[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1年05期
6 何泽棠;;论苏诗赵夔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珍珠;;《南濠诗话》与都穆诗学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薛立芳;;毛奇龄“诗”学思想及其对清代“诗”学发展之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杨建国;;雅各布森的二项对立思想与审美现代性话语[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熊浚;;王夫之《厬斋诗话》中的情景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迪光;;王夫之“和谐”诗学及其当代意义[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2 彭巧燕;;论王夫之诗学研究术语中的“意”与“势”[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3 孙金燕;;背向大海——读洛夫新作《背向大海》[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刘坤媛;;文学批评价值的失落与重构——评新时期文艺批评的滞后现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汪茂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梦芙诗学研究三书述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8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风;别具新意的诗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2 记者 李陈续;诗学研究应在创新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01年
3 程宏亮;开拓诗学研究空间[N];光明日报;2006年
4 静丹;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正在崛起[N];文艺报;2005年
5 图·巴特尔 宏伟;额尔敦白音和他的《松巴堪布诗学研究》[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6 沈奇;现代诗学研究的新收获[N];河北日报;2005年
7 刘文纪;罗婷与克里斯特瓦诗学研究[N];文艺报;2005年
8 杨小洲;细数郁金香的花瓣[N];东方早报;2005年
9 ;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向坤茂;诗学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杨挺;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渊;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研究:以弗·施莱格尔为代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宗圆;批评史的多重启示——试论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D];吉林大学;2009年
6 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松涛;李重华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2 黄宝娟;简牍文献的诗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3 邱霞;刘若愚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张存锋;韦勒克文学批评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马国华;海藏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陶湘露;西方文学批语层次学说探幽[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余燕萍;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智斐斐;新时期以来中国家史小说的诗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魏丽;论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中的种族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军;典故的诗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35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3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