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到了中国
[Abstract]:Because of the professional habit of teachers, I read any article, first, to see whether it has new ideas or new ideas, and second, to see whether the article itself is beautiful in structure, layout, and even to express the text, and then to judg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Hones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德发;张铁夫;;比较文学:向死而生——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梁丹丹;;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2期
3 曹顺庆;;主持人语[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01期
4 湘文;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J];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01期
5 夏丽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6 孟庆枢;“和而不同”与中国比较文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张弘;也谈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问题——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读后[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1期
8 ;2007年《中国比较文学》总目录[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1期
9 ;2009年《中国比较文学》总目录[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10 王楠;;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贾建飞;;论19世纪西方的新疆研究之兴起[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厚远;;“平视”与“行动”——在全球文化传播过程中构建良性的传播生态环境[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向远;;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研究与我个人的一点体验[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7 向天渊;;学人荟萃,共襄盛举——“巴蜀文化”与陪都时期重庆的比较文学[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构想与初步结果[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10 王大宁;;传统因素与中国发明、发现上升为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0:发明与发现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袁国女;第九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战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 高利克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中国比较文学的两次“回归”[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褚国飞;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王福和;比较文学著作应该怎样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李洁;史家眼光 宏微观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8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陈美寿 实习生 曹芳凝;“比较文学”时隔20年重回诞生地[N];深圳商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董毅然;中国人为何缺少真幽默[N];北京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2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3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4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6 阮静;中西方人“社会性”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倪文君;西方人“塑造”的广州景观(1517-1840)[D];复旦大学;2007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杨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动及其著述[D];云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桂峰;包柏漪的中国史诗性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3 吕侃;从《哈利·波特6》的网络翻译看网络翻译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李庶;全球化视域下的流散写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觅;《图兰朵》文本的演变及其文化根源[D];浙江大学;2007年
6 曾志华;西方人权保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杜娟;《上海》居民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段红建;CCD在车长周视光电观瞄装置中的结构布局[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潘刻科;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李响;近代西方人在中国东北考察活动研究(1861-1904)[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40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4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