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中国武侠译作的操纵
[Abstract]:Lefevere, a scholar of translation culture, believes that ideolog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influenc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Based on this theory, we make a case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in Yong,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novels, and find out that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unique style of Chinese literature, martial arts novels,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behavior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are controlled by ideology, that is, social ideology and personal ideology.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分类号】:I046;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为;;翻译研究新视野:中国武侠小说俄译初探[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克强;;亦儒亦道的陈家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马潇;;众星拱月与从一而终——从《书剑恩仇录》看金庸的情爱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何桂英;;论金庸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J];长城;2011年06期
4 黄健;;论名士风度对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欧阳文风;;论金庸笔下的隐士形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何求斌;试论金庸小说对传统戏曲的借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何求斌;;析《书剑恩仇录》对《水浒传》的借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荣文汉;;论金庸早期创作中的香港属性——以《书剑恩仇录》与《碧血剑》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张根柱;历史文本的传奇化与文学文本的历史化——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写作策略[J];华文文学;2005年01期
10 黄健;;论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历史生成与式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求斌;;析《水浒传》对金庸小说的影响[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利利;从译者主体性看《书剑恩仇录》的翻译[D];中南大学;2010年
2 赵杰丽;论金庸小说的音乐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向君;金庸小说武功名称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刘婷婷;金庸与司各特小说人物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琳皓;成语意义演变个案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尚利明;目的论关照下《书剑恩仇录》英译探析[D];湖南大学;2010年
7 周烁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器意象与人物性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伟闳;潘建雄;姚剑波;朱惠萍;张昭;汪行福;;在自我更新中寻求新的哲学思维——上海首届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J];学术月刊;1988年06期
2 孙博;意识形态·商品·主旋律——关于文艺市场化的质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3 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J];哲学动态;1995年12期
5 张连光;只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J];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6 薛毅;金定海;詹丹;;知识分子与市民意识形态[J];上海文学;1995年11期
7 黄成平;精神文明建设重在落实贵在坚持[J];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夏绍能;从意识形态看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J];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9 郝晏荣;“中体西用”与晚清意识形态[J];河北学刊;1998年03期
10 杜国景;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李树刚;潘宏宇;;浅谈“工程装备型”矿井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子华;;走出传统的泥沼——论朱熹义利观的再生意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顾颖;;市场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市场机制与意识形态——激励制度的结构架设与功能整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江平;;思想解放与“两个解放”[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7 吴承忠;阳纯希;;国外游憩政策初探[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小波;;语言·族群·意识形态[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德昭;;论意识形态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綦玉帅;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刘燕明编写;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本质[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郑钰;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2000年
4 宋焘;怪片新一代[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周轶君;女人弹:震波难消[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早报记者 黄力颖 杨小舟;安倍率最大商务团出访东南亚[N];东方早报;2007年
7 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陶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8 达巍;新“双层记”[N];东方早报;2005年
9 李零;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2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9 汤斌;英语疫情新闻中言据性语篇特征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文超;意识形态与翻译[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颖;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D];厦门大学;2008年
3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5 阳春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谭志成;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经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韩国华;美国报纸上中国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雯;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丽君;大众语篇中的潜在意识形态[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3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5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