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庄子“三言”与巴赫金“超语言学”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10-21 16:47
【摘要】:《庄子》中"寓言"、"重言"和"卮言"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其本质含义分别是:一、"寓言"是虚构的托之他人之口的话语,外在地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对话;二、"重言"既能够表现说话者本人观点的他人话语,又是权威性的他人话语;三、"卮言"是直接描述、陈述事物的出于己口的话语。"三言"是庄子从交流对话的维度对话语进行的分类,这和巴赫金从超语言学维度中对话语的分类相通。庄子"三言"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观念和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表明,庄子的语言观念既超前又朴素,在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应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Abstract]:"fable", "restatement" and "unrestrained" in Zhuangzi have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Their essential mean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fable is the utterance of fictional trust of others, which is shown externally as a dialogue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Second, "heavy talk" can not only express the speaker's own views of others, but also authoritative other words; third, "unrestrained words" is a direct description, statement of things out of their own words. "San Yan"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course by Zhuangzi from the dimens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which is similar to Bakhtin's classification of discourse from the dimension of hyperlinguistics. There is a great agreement between Zhuang Zi's language concept in San Yan and Bakhtin's theory of hyperlinguistics. This shows that Zhuangzi's concept of language is both advanced and simple and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玉平;论“文人相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刘飞滨;盛唐诗歌的任侠精神[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3 陈兰村;司马迁对构建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陈婉;文气的源流演变[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江俐蓉;论黥布之悲剧[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土主信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黄剑华;三星堆太阳崇拜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02期

8 刘伟航;三国“礼贤”述论——礼与三国社会研究之一[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4期

9 韩泉欣;《文心雕龙·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张卫中;春秋时期的祭祀与政治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邱戈;大众传播的文化断裂论当代中国媒介的身份危机[D];浙江大学;2006年

3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4 陈英;西汉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6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7 吴冠文;谢灵运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郭永秉;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萍;论儒家美学中的“孝”[D];郑州大学;2007年

2 姚春梅;唐代西域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根云;《庄子》变形艺术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帅;何晏《论语集解》训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勤香;《周礼》祭祀词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绽霞;《淮南子》反义词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春凤;文学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弱者存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蔡乐;中古悲情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董灵超;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溢嘉;;庄子的猴子[J];意林;2010年01期

2 马金莲;;老两口[J];小说月报;2010年01期

3 刘再复;;《红楼梦》与中国哲学——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马军英;;《庄子·寓言》札记三则[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贾学鸿;;《庄子》与《楚辞》的逍遥境界比较[J];职大学报;2010年01期

6 王林生;;“言不尽意”与接受之维[J];阴山学刊;2010年01期

7 胡传吉;;“力”之文学变道[J];小说评论;2010年01期

8 仇文芝;;审美范畴“远”之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彭继媛;;道家悲剧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10 郑全;;从孟、庄之差异看儒道分歧之根本[J];哲学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时良;;孔子的环境意识教育意蕴剖析[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2 伍德勤;;论老庄积极的道德观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渗透[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3 廖其发;;《老子》教育观散论[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4 谭佛佑;;庄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5 陈德安;;《列子》的人生观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6 王卓民;;道家教育培养目标探原[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7 陈桂生;;孔子“因材施教”别解[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8 徐卫红;;绝弃“仁义”之后——老、庄的道德教育在哪里?[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9 戴胜利;;简述道家的修身教育观[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10 张天曦;;庄子美育思想探微[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亚蓓;金塔县发现汉长城遗址[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2 记者 原平 段兰芬 通讯员 司应科 李志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9万多公里[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晓斌 通讯员 杨光;今年建成6000套经适房[N];北京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殷春;吉木萨尔新添5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N];昌吉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燕;2009年1~10月北京市服装零售市场6大服装品类零售额同比全部上涨[N];中国服饰报;2010年

6 吕兵兵 郭沛盛;诸城农村新春“三少三多”[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周润健 蔡玉高;民俗专家:正月初七是“人日”[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韩进;大自然与童年是他的“理想国”[N];文艺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丹;于丹榆林讲心灵[N];榆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梁生红;肃南牧区道路交通明显改善[N];张掖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璋;林纾古文论综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宁;中国古代哲学精气概念与中医学精气概念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达默迪纳;老庄著作和巴利语佛经若干词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臧要科;三玄与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光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薛柏成;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历史影响新探[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周群华;《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曼;从《咏怀诗》看老庄骚雅对阮籍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樊友猛;孔子、庄子旅游思想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萍;和谐的智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盖钧超;从庄子看诗哲同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杨冬伟;志贺直哉的创作理念与庄子的人生哲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路懿菡;先秦诸子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长丽;“三言”动态助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志梅;嵇康阮籍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9 陈婧;江户初期读本对《三言》的借鉴和日本元素的体现[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覃莉;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85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85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6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