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后现代文论的真面目
[Abstract]:Post-modernism is a trend of art, social culture and philosophy which originated in 1960s and became popular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1970s and 1980s. The postmodernist literary theory formed by its expansion into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s also an all-encompassing system of ideas, from hermeneutics, reception the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body.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涵平;;跨界:后现代文论的真面目[J];学术论坛;2010年04期
2 谷学儒;王者会;赵雪涛;;论作者的权力——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和读者反应理论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曹谦;;重返审美——后现代语境下新审美主义的理论想像[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段吉方;;“后”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5 和磊;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6 胡海;;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话还是对立[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4期
7 鲍栋;;打火机:闪烁其辞的文化研究[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05期
8 胡乔美;;关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王轻鸿;;“信息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J];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10 宁宗一;文学本位与文体意识[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2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3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4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5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6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8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9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10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云;大卫·霍克斯翻译《红楼梦》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研究:文化研究视角[D];扬州大学;2008年
10 龚婷;颠覆与突围[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6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0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