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中知识问题的交点
[Abstract]:The knowledge of literary research is a way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improve literary research by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grasping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and analyzing the constitution of literary knowledg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section of literary knowledge. It is considered that literary knowledge i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istic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objective knowledge and regularized knowledge, universal knowledge and personal perception, which makes literary knowledge not fully integrated into a certain state. The intersection of literary knowledge provides us with an angle to examine literary research.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学研究的知识学依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7JA751009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J.希利斯·米勒;李作霖;;谁害怕全球化?[J];长江学术;2006年04期
2 赵京华;从“起源”上颠覆文学的现代性[J];读书;2002年06期
3 张荣翼;;文学理论中统和视点的罅隙[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孙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现代科学原则[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1期
3 林艳梅;历史规律外在于人吗?——评波普对历史决定论的诘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孙丹虹,姜哲军;喧嚣世纪的启明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本意识形态辨析[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5 李醒民;;知识、常识和科学知识[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6 董伟;;对新自由主义的制度与结构评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胡家荣;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王小波《黄金时代》解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8 周学忠;;波普尔的理解理论思想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巨乃岐;王恒桓;田华丽;;再论科学精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文援朝;波普尔的错误观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李孟瑞;段静;;科学史的学科交叉特性及其联结科学与人文之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李恒;;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林航;;科学还是人文?——以亚里士多德为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毕晋锋;;试述波普的科学哲学观[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翔娟;文化冲突及其精神反映:“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段庆刚;拉卡托斯的硬核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椿杭;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艳伟;波普尔实在论思想评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于胜浩;艾伯特·维尼奇奥·拜雅的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邓哲;法律寻找设证推理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伟萍;费耶阿本德的批判性科学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葛慧敏;罗兰·巴特叙事观念的转变及意义[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耘;知其不可译而译之[J];读书;2001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2 冯黎明;;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3 冯黎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4 肖明华;;建构科学反思型的文学研究——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个争论说开去[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2期
5 张清民;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生产状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易晖;;通俗小说·文学经典·知识生产——中国现当代文学视阈中的“金学”建构[J];东方论坛;2008年01期
7 Г.Н.波斯佩洛夫 ,宋若男;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8 何云波;《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评介[J];东方论坛;1994年01期
9 张婴音;;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蒋风教授访谈录[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4年03期
10 张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及运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冯毓云;罗振亚;;拓开北疆文学研究新领地——《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4 于宏;;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以当代藏族文学为中心[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5 苏晓军;;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互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冯乃康;;历史定位与理论阐释——深入《徐霞客游记》文学研究的两点思考[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刘尊举;;转变理念,,更新方法:明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年会会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9 王一如;;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10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修建;深情凝眸中的独识卓见[N];文艺报;2007年
2 石一宁;“新世纪文学研究”渐成气候[N];文艺报;2006年
3 李利芳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日益迫切的儿童文学研究[N];文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赵晋华;学者声音:文学研究与出版缺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刘再华;一部船山文学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胡兆燕;文学,到底在怎样活着[N];中国财经报;2004年
7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8 刘宏志;城市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8年
9 何铿;唐文学研究集大成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华;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世年;《韩非子 》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栋华;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知识生产[D];暨南大学;2010年
6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典;大学模式变迁研究:知识生产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9年
8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闫军印;信息产业市场结构的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程远;丧失权威的时代悲剧[D];扬州大学;2007年
2 蒋金芳;唐代赠序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利文;唐代咏竹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华鹏;宋孝武帝刘骏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邢香菊;《新唐书·文艺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彤英;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梦迪;新浪微博用户中的知识生产沟与观念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付明明;明初侍御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捷;牧隐李穑的散文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4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1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