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小说:自我意识的嬗变
[Abstract]:As a main paradigm in the study of postmodernist novels, metafic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However, as a kind of self-conscious novel, metafic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transmutation processes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sm and then to postmodernism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ld.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s of some traditional writers, such as Conrad's the Center of Darkness and Garth's Deep in the Middle, as a case stud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metafic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forms from germination to development and then to division, and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nature of metafiction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
【分类号】:I0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企平;元小说的背景和特征[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车晓勤;《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的叙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李慧敏;“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对《万寿寺》的叙事技巧及审美效果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周志强,赵书杰;从“纯审美”到“泛审美”:当前审美文化的走向[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6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文敏;论《堂吉诃德》之后现代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亢宁梅;论新状态文学的诗性表意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曲圣琪;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的精神家园——叶广芩小说创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华;网络文学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万菊;从建构后现代精神到建构后现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佳能;现代性精神与后现代叙事[D];安徽大学;2001年
8 张彩红;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D];郑州大学;2001年
9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山小琪;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燕冰;;叙事学教材的新超越——评莫尼克·弗鲁德尼克的《叙事学导论》[J];叙事(中国版);2011年00期
2 张礼艳;;译文的语言形式与主题再现——兼评《觉醒》汉译本[J];林区教学;2011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楠明;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观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6年
2 小眉;青春文学:你还能火多久?[N];文学报;2006年
3 ;中西艺术精神比较(节选)[N];解放日报;2007年
4 丁亚平 ;关于艺术与艺术学的对话性理解[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俞小石;纯文学里有最深的世俗关怀[N];文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镜子”与女性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元元;关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思考[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桴;从“作者之死”到“作者出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国俊;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D];兰州大学;2007年
5 刘少磊;从对生命的感悟谈起[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刘艳梅;虚构的叙事 叙事的虚构[D];兰州大学;2008年
7 胡非玄;超文性戏仿理论试说[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正中;文学元叙述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9 陈国女;中西小说中的元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瑾;博尔赫斯对先锋派小说家格非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7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