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大地》与《春蚕》中中国乡土民俗比较

发布时间:2018-12-15 12:52
【摘要】:民俗展现是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赛珍珠的《大地》和茅盾的《春蚕》都真实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农村多样的风土人情,然而,《大地》中的北方农耕文明充满了勃勃生机,而《春蚕》所展现的南方桑蚕民俗却充斥着愚昧与迷信。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赛珍珠与茅盾不同的写作身份和写作目的。
[Abstract]:The display of folk custom is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local novels. Pearl Buck's "Earth" and Mao Dun's "Spring Silkworm" both truly and vividly describe the various local customs in China's rural areas. However, the northern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the "Earth" is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But the south silkworm folklore displayed by Spring Silkworm is full of ignorance and superstition.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lie in the different writing identity and purpose of Pearl Buck and Mao Du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
【基金】:2010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赛珍珠与中国乡土作家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子;解构与颠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轨迹[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夏子;论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背景[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石世明;新中国“十七年”乡土小说论[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陈振华;;赵树理的“文摊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肖惠荣;赛珍珠笔下的“恋土情结”[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6 石世明;论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社会、文化及民俗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7 王爱军;偶然与巧合——哈代小说生命意识再解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7期

8 叶君;文学史范畴的“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叶君;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10 卢红敏;略论沈从文小说的创作倾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2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3 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程丽蓉;对话场景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D];四川大学;2004年

5 唐小林;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D];四川大学;2004年

6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袁红涛;论新文学中宗族叙事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5年

8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留生;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沐金华;论战争背景下的40年代女性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再创造[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季雅群;生命的悲苦歌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翟业军;赵树理论[D];扬州大学;2001年

4 司晓辉;20世纪90年代长篇家族小说浅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战淑华;横看成岭侧成峰[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小华;永恒的地之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贾林华;展示给西方世界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真实画图[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曹超;海派小说与现代上海消费文化[D];郑州大学;2002年

9 温彩云;自然文化与端木蕻良的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晨;“大众”的崛起[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蓓蕾;;诗歌翻译“三美”孰轻孰重?——彭斯名诗“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的两译本比较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杨菊;;藏戏与古希腊悲剧的比较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3 陈靓;;自我实现与改造社会——萨特与高尔基人道主义思想对比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5期

4 梅明玉;;文学翻译中语序的比较研究和功能重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爱群;;宁失生命 不失尊严——马丁和于连奋斗历程人生结局的比较与研究[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6 罗孟冬;;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S1期

7 霍芳芳;;《罗生门》四种译本比较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武娜;;斯泰因与库切阐释式写作策略比较研究[J];作家;2011年14期

9 彭懿;;佩罗版《小红帽》与格林版《小红帽》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文化;2009年00期

10 李倍雷;;比较视域下的艺术类型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2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金百林;;试论《易经》英译本对数字的译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5 张若兰;刘筱华;秦舒;;《楚辞·少司命》英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桦榕;;新闻摄影与报告文学的比较研究[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7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傅正乾;;《孔雀胆》与《哀格蒙特》的比较研究[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赵巍;;版本差别与作者意图——《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英译本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张铁夫;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3 陈仲庚;邓楠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N];文艺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韩晓红;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和格萨尔史诗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6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俊虎;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兰州大学;2008年

4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8 安炳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韩女性作家爱情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瓦库迪;中国与斯里兰卡爱情诗歌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京哲;川端康成与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特征比较[D];延边大学;2005年

2 朱雪琴;虹影与三岛由纪夫比较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陈韶利;施蛰存小说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之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杨彦玲;福克纳和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意识比较[D];郑州大学;2006年

5 河红联;中韩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黄锡禹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6年

6 黄佩琦;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董莹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徐志摩和叶芝诗作中的爱情隐喻的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谭静;安德森与沈从文“小镇情结”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罗婷;《美狄亚》与《窦娥冤》情节结构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10 石成蓉;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两种中译本[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80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80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