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视域的文学研究
[Abstract]:How can literature becom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t has been the basic idea of the western literature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way of discussing this problem or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literary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the period of language form and the period of language cultur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represented by Saussure, and reveals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literature by exploring the prescriptions of literature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The latter takes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reaks through the shackles and limitations of Saussure's model and tries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literatur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ctivities and various kind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factor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华中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YYZX0901)
【分类号】:I0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一川;;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兼谈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向[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2 刘岩;王晓路;;从两个批评模式看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J];文艺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徐春;传统建筑学的解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车晓勤;永恒的悲哀——解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的启蒙情结[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郝娜;;“异相”的残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方婷;方明;;传统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读菲利普·罗斯的《凡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9 金松林;;海子:被误读的面孔——一种现象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10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2 牛静;;雄辩建构事实?——从修辞学视角分析西方新闻报道的传播技巧[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林辉;;当代中国医务社工的神贫主义传承和人文模型——一个伦理学的预设和推理[A];伦理研究(生命伦理学卷·2007-2008)上册[C];2007年
5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9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6 周艳飞;戈尔丁对荒岛文学的继承和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学艳;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过度阐释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汤志鹰;论当前我国信用卡诈骗罪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郑大伟;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晓路;范式的迁移与文学意义的扩延——评《当代文学批评》的改编[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2 王晓路;艾布拉姆斯四要素与中国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3 王晓路;;文化的界定与文艺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6期
4 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贵仁;;英汉习语中的相似表达[J];英语沙龙(初级版);2008年07期
2 孙文宪;王丹;;语言转向:从语言学到语言哲学[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3 李萍;;从文化角度谈英语学习[J];当代职校生;2004年S1期
4 张鑫;;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在汉英谚语使用频率中的映射[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2期
5 车佳桓;;从网络语言的传播看语言文化的多元化[J];文化学刊;2009年04期
6 颜方明;;跨越语言文化的藩篱——论翻译中的“干扰”[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年06期
7 姚文放;;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8 赵飞鹰;黄新;;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渗透[J];职业时空;2010年06期
9 施丁;;章学诚的历史文学理论[J];学术月刊;1984年05期
10 简德彬;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可能性”命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7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8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9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中;现代小说语言:在权势与自由之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1917-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沈安;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建伟;汉英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姣;语言输出能促进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和习得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4 彭娟;论言语幽默的制笑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雯;对法庭辩论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6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丹;口语输出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作用和对语言形式习得的促进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文英;《李尔王》的“言”与“意”[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魏木发;语言形式与农村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6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1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