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历史主体性表述——当下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元理论”反思
[Abstract]:The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prominent study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research in the 1980s. As Xia Zhongyi said in an article, in the early 1980s, it was exciting to see only the name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self. This situation may be a vague illustration of such a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some deep meaning and deep logic of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ve a great extent of relevance beyond the original field of this disciplin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a historical moment, the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grasped a certain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年03期
2 刘再复;两级心理对位效应和文学的人性深度——关于“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心理依据的探讨[J];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家荣;作家审美心态特征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邓程;病句诗与薛蟠体——新诗90年代的两种表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王碧瑶;刘学明;;简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创作追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程光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J];当代文坛;2008年03期
5 何向阳;曾卓的潜在写作:一九五五──一九七六[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4期
6 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7 许霆;;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先锋诗学流变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
8 张艺声;“新的美学原则”的当代学理性[J];东南学术;2004年05期
9 蒋锐航;;筑诗为城——论20世纪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建构与重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林荣;;作为遗产和资源的“新时期文学”[J];东岳论丛;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涂昊;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林朝霞;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5 陈亮;新诗“口语”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徐晋莉;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8 练暑生;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志国;《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杨姿;二十世纪中国乡土的浪漫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为;;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简论[J];文学教育(上);2011年06期
2 叶永胜;;文学史眼光与当代批评意识——读杨剑龙的《后新时期文学与文化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曾晚;;到哪里去[J];杂文月刊(选刊版);2011年08期
4 杨颖;汤伟丽;;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状况[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5 罗建新;;楚辞意象研究综述[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6 温汉;;不同的年代 别样的爱情对白[J];时代青年(悦读);2011年08期
7 张小刚;;重返“新写实小说”的可能性[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8 赵会玲;;这是一个浅薄年代[J];涉世之初;2008年11期
9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黄建文;;20世纪30年代南京市府“提倡国货运动”之举措浅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蒋述卓;;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关于“打工文学现象”[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3 齐明山;王资峰;胡于凝;;寻找公共行政学的使命[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宾福;;从中坝和大溪看老关庙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王良玉;;利用元理论指导我们的海道测量工作[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9年
6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或理论桥的建构主义[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7 索秀芬;李少兵;;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李从军;;初唐“四杰”及其文学时代[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9 石一宁;;主体性的弱化——从《秦腔》透视一种新世纪的文学现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毕日生;文艺心理学研究当代转型的尝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泓峻;重提文艺心理学[N];文艺报;2002年
3 鲁枢元 苏州大学文学院;当文学遇见心理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杨扬;用教学和科研打造一流学科[N];文艺报;2004年
5 湖北黄冈金融文学促进会会长 赵清宇;行业写作的文学现象[N];金融时报;2004年
6 任天能 胡广;磅礴群山里的文学新锐[N];文学报;2005年
7 记者 刘少雄 通讯员 张强福;上杭举办瓦子街文化和上杭文学现象座谈会[N];闽西日报;2011年
8 任智;某些“后”“新”文学现象评析[N];文艺报;2001年
9 黄之宏;温州文学现象受关注[N];温州日报;2007年
10 乔焕江;“80后” 文学现象解读[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英;库利科夫斯基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胡淑慧;辽金元文学构成的新主体[D];浙江大学;2005年
3 霍涌泉;意识心理世界的科学重建与发展前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青岭;在冲突与合作之间:作为元理论的建构主义[D];外交学院;2009年
5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6 马丽玲;教育政策与台湾1950-6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7 陈桂华;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王鲲;上海风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妍;南朝与唐代艳诗繁盛探微[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修立杰;中国文艺心理学知识的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宁;论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的恐怖美[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于青;从“镜像理论”看杜拉斯笔下完美情人形象塑造的深层意义[D];西北大学;2009年
4 徐秋萍;丁玲的主体心态和“文学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蒋菲;试论我国20世纪90年代元教学论研究的成就、问题、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汪婷;传媒视阈下的“80后”文学现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7 斯静吉;20世纪30年代上海多伦路的文学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平;山西S<河遗址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磁性地层学年代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9 张蔚;裴李岗文化的分期及考古类型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贺生军;五四:文学激情下的科学话语[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30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3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