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视野中四种意境说的评价和整合——兼谈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cademic field of view and cultural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s and evaluates the four popular interpretation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and from the dynamic process of literary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layers, The deep cultural connection and the interworking of aesthetic spirit between them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our special connotations and regulation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re drawn from it-the blending of situation, reality, life experience and philosophy of life, which is not only a summar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ut also a summar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t is also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these four connotations or stipulations contain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ssentials and uniqu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esthetic spirit of the oriental nation, which contains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ssentials of the nation and the uniqu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esthetic spirit of the oriental nation. Or can become the modern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or artistic concep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r quality.
【作者单位】: 陇东学院中文系;
【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49-03)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朗;再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刘志刚;彭启福;;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杨国平;《物不迁论》义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李霞;;从“无情”到“有情”:道家生命本性论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刘鹏艳;;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袁晓薇;;韩愈对李杜的推尊与王维诗歌地位的转折——兼论李杜独尊的诗学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国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感人假设论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乔宗方;;试论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同步历史的自然科学意蕴[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王珂;;大陆和台湾新诗形体建设比较——新诗的诗形建设历史的散点透视[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立华;;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顾涛;;汉唐经学史料索隐——“(皇侃《论语义疏》)存汉晋经学之一线”说绎析[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刘立光;;汉画像中人物图像的美学特点[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达海军;;船山诗歌题材及其分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田茂军;陈蓉;;论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尚莹辉;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梁素素;论中国文化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沙沙;论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线条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华;;身体主体观中的审美过程论[J];学术研究;2011年06期
2 史俊英;;此恨绵绵无绝期——品味《雨霖铃·寒蝉凄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1年03期
3 刘文兰;;浑然融合、妙和无垠——“情景交融”写作技法浅论[J];语文月刊;2011年07期
4 孙晓;;浅谈对古典文学美的欣赏[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5 姚文放;;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南;;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生成[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7 樊鑫;;让摄影艺术融入作文指导[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8 杨春;;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邱园记事》的美学赏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9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10 宋一;张永峰;;浅谈音乐课的情景教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欧阳安;;论科技因素对设计审美的影响[A];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创新包装设计评比论文集[C];2004年
4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国强;;天地人和风光好——风景园林师的特长和统筹机能[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7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梁玉英;;新课改下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初探[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任永泽;教育知识的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白晓东;唐人意境说与唐代律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东丽;王维诗歌与“诗中有画”艺术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7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璐;陕西扶风法门寺秘色瓷视觉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52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5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