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杜威美学的关键词:经验、自然与艺术

发布时间:2017-02-24 18:24

  本文关键词: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北大学》 2014年

杜威美学的关键词:经验、自然与艺术

刘海滨  

【摘要】:约翰·杜威是美国斐声东西方、在国际上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美学的领军人物和主要代表。杜威一生著述颇丰,写下了30多部学术著作,及近千篇论文。杜威著作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对美国及世界思想界、哲学界、教育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威的著作中关于哲学方面的主要有《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寻求》等;教育学著作主要有《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等。杜威的《作为经验的艺术》出版于1934年,被认为是杜威的唯一一部美学著作。它是杜威全部美学思想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杜威将经验自然主义运用到美学领域,开创了以实用主义为标志的美学派别,《作为经验的艺术》这部著作对于美国现代美学发展、对于实用主义美学的形成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杜威的美学思想对于二十世纪末期国际风行的日常生活美学、环境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出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杜威的美学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杜威的美学代表作《作为经验的艺术》和《经验与自然》,通过仔细研读其美学学术文本,借鉴国内外杜威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梳理、分析、归纳杜威美学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经过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理念改造的不同于传统哲学、美学概念的“经验”、“自然”与“艺术”的内核与范式。论文将依据史学、哲学和美学等理论对杜威美学思想的关键词“经验”、“自然”与“艺术”以及三者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阐释,以便走进杜威美学的内部,探寻杜威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研究的路径。 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杜威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经验”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杜威的经验,既不同于先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美学从知识的来源来解说经验,也不同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美学从感觉层面来研究经验。杜威的经验是超越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二元论的经验,因为,杜威的经验是第一性的经验,是人与环境相遇时出现的经验,是动态的经验,是包含了主观与客观的经验,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经验。只有有了经验,才可能对于经验进行反思。可以说,杜威的经验,是“一个经验”,“审美经验”也是一个经验。 第二部分就“自然”概念进行阐述并探讨“经验与自然”的联系。杜威认为自然和经验是具有连续性的,经验是可以揭露自然、深化自然的,经验深入自然并通过自然无限制地扩张。 第三部分对“艺术”和“作为经验的艺术”进行阐述。杜威认为一个完满的经验才能被称为是艺术。在《作为经验的艺术》(中文有学者翻译为《艺术即经验》)中,杜威明确提出要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的连续性,总归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回到日常生活的艺术理论。 第四部分是对中国大陆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它与杜威思想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常宏;;论杜威的经验本体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高建平;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6期

3 张玉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杨寿堪;杜威反传统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经验与自然》基本思想述评[J];人文杂志;2003年05期

5 赵慧平;发生于世俗经验的杜威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6期

6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高建平;;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梅;杜威的经验概念[D];复旦大学;2008年

2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吴家荣;桑农;;文艺美学学科三十年建构的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殷明明;;技术进步与艺术的民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罗宁;;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李萍;;浅议审美泛化——从杜威实用主义美学出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美云;;解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9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秀兰;孔狄亚克的认识论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雷群;欧洲中世纪圣像画的形式语言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铁军;评杜威的反射弧概念[J];长白学刊;1994年04期

2 刘放桐;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江怡;自然主义的回归──新近美国哲学中的一种新动向[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7期

4 刘华初;;杜威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5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J];南方文坛;1999年04期

6 陈亚军;杜威对于传统哲学的分析和改造[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7 杨寿堪;杜威反传统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经验与自然》基本思想述评[J];人文杂志;2003年05期

8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9 王成兵;杜威哲学的复兴及其原因[J];学术论坛;2002年01期

10 高建平;实用与桥梁——访理查德·舒斯特曼[J];哲学动态;200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梅;杜威的经验概念[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试论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J];文艺研究;2003年03期

2 唐善林;艺术审美的价值转向及其当下境遇[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熊元义;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迷失与重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罗坚,彭家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艺术审美与科学创造的深层联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5 支林;开拓现代漆艺术表现语言的新空间[J];装饰;2004年10期

6 刘定强;艺术要真诚面对受众[J];美术之友;2005年06期

7 张玉雁;;“形神统一”——艺术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苏上舟;;谁当裁判——谈艺术审美评判标准的群体差异[J];艺苑;2006年04期

9 赵红英;;当代社会的艺术审美趋势[J];河北学刊;2007年02期

10 田川流;;艺术 准艺术 非艺术[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纪彬;;论艺术审美反映论三个理论层面及其相互关系[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孙成林;;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米静霞;;艺术审美面面观[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5 袁新荣;;浅谈群众音乐的多层次多功能[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许文菲;;电脑图标的艺术审美功能[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林戈尔;;音乐的实用功能定位及其分类[A];中国演员(2012年第5期总第29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杨维娜;[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张丽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许民彤;[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蔡萌 实习生 苏丹丹;[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盛葳;[N];中国艺术报;2012年

6 黄会林;[N];文艺报;2012年

7 全国政协常委 著名艺术家 韩美林;[N];解放日报;2012年

8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 尤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9 马也;[N];文艺报;2004年

10 邢建昌;[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欣;基于互动的公共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琦;南张楼公共艺术调查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6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宇;艺术观念的演进与变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青;从艺术到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睢建环;公共艺术初论[D];天津大学;2005年

5 陈凯丽;南京明代艺术特征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海贝;市场与艺术家的自我纯粹性[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海军;我国当代艺术对设计的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应爱萍;苏珊·朗格艺术幻象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雪芬;论小学艺术审美教育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蓉成;艺术的神圣性简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5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