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形象转换的重塑性
[Abstract]:The essen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o interpret and transform the image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formal feature is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image transformatio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ranslation process mainly involves three aspects: 1. The fusion of various perspectives in the process of image transformation; 2.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im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mage; 3.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im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mage; Image conversion has the plasticity.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L10DYY011)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H35;I046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贺春禄;;报纸科技新闻文本的受众解读[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朴哲浩;影视作品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畅;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海涛;翻译中语境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杨有庆;空间诗学[D];兰州大学;2007年
3 贺春禄;报纸科技新闻文本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颜研生;作为一种“生产”存在的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银爽;“互文性”视阈下改革前《小说月报》的编辑理念[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哲;英美“新批评”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7年
7 左洁;作者·文本·读者[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文吉;新批评与语文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安芳;互文性与翻译[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徐文明;死亡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济民;;翻译不仅仅是跨文化解释——兼评《翻译:跨文化解释》[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黄晖;;西方诠释学传统中理解问题的起源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2期
3 彭红;李永国;;医患沟通障碍的现象学诠释及对话调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2期
4 粟世来;田泥;;诠释学视域中的“以意逆志”[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1期
5 葛勇;;小品文理解的层次性——对明代小品文的现代诠释[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刘耘华;;诠释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郑玲;;诠释学理论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08期
8 潘德荣;语言的社会功能──批判诠释学之语言观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9 G.舒尔茨 ,林维杰;诠释学中的历史主义之争[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R.E.帕尔默;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及其争论述评[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2 李河;;Repetition(重复):激进诠释学的一个基本语词[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5 张茂泽;;“心解”:张载的诠释学思想[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兼评利科的隐喻理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方旭东;;经典诠释中的互渗——诠释学视野中的二程“穷理”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杨峰;赵京生;;经典与解释——《内经》针灸理论研究的诠释学向度[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 何强;“实事求是”:当代诠释学视角的再理解[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2 潘德荣;诠释学的“濒死”与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精神诠释学的“教化”目的:回归古典的精神整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本体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洪汉鼎;立足当代的诠释学文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薛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诠释学的伦理学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沈湘平;历史意义的生成[N];光明日报;2004年
9 吉富;诠释学与人类学[N];人民日报;2000年
10 刘耘华;诠释学中的合法性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登伟;存在与理解[D];河南大学;2010年
2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3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5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6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8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金华;走向主体间性的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蕾;诠释学视域下的宪法平等规范[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华;诠释学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胡洪波;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硕鹏;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下的自然科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张玉美;哲学解释学与外语教学初探[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黄文前;试论“视域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任中杰;诠释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杜丽娟;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陶永生;西方视域中“中国情结”的复调景观[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宋洪;翻译:在永恒诠释的途中[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红霞;从历时的角度看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58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5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