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互文性理论结构
[Abstract]:The theory of literary aesthetic ideology put forward by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1980s is an innova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t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two concepts of ideology and aesthetics, and explains the basic nature of literature. On the one hand, it embodies the new literary spirit publicized by the literary practice in the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the prominence of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etical structure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s an intertextuality transformation of the overall knowledge system of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intertextua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From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intertextuality, we can understand the legitimacy of literary aesthetic ideology as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nd we can also see som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董学文;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3 贺桂梅;文学性:“洞穴”或“飞地”——关于文学“自足性”问题的简略考察[J];南方文坛;2004年03期
4 董学文;凌玉建;;在困境中突围——关于当前文学本质研究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5 赵勇;;经典的祛魅与返魅——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和文学教育[J];天涯;2006年03期
6 赵勇;新世纪文学理论的生长点在哪里?[J];文艺争鸣;2004年03期
7 马驰;论大众文化批判的当代意义及其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04年03期
8 陈晓明,孟繁华,南帆,贺绍俊;“文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9 汪振城;媒介变革中的文化转向与审美位移[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自芬;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D];四川大学;2005年
4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马兆杰;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D];复旦大学;2007年
6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8 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君;卢卡契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3 马广利;新历史主义观照下的《李尔王》[D];苏州大学;2005年
4 刘颖;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观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蒋其琴;现实主义的“现代化”和现代主义的“现实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小静;从《美国悲剧》看大众文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7 胡燕;永远历史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传敏;从本雅明到伊格尔顿[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吴翊华;詹姆逊的总体性文化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丽斐;多重视角下的肖邦女性意识[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德彬;惊起许多兔子让人们去追赶──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可能性”命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杨杰;;文学理论“审美化”研究模式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金海;王永华;;浅析“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湖南农机;2010年07期
4 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J];文学评论;2010年05期
5 任仲伦;;关于文学理论体系化的方法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6 刘武;;哲学时代:作为一种自足体的文学与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1987年05期
7 竞文;文学理论建构各家说[J];文艺研究;1989年01期
8 王彦霞;文学:如何被阐释——评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9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朱立元,郑克鲁,孟庆枢,王兆鹏,赖大仁;关于文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4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5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6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7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8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闵云童;探寻当代文学理论的深层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玲;在探索中前行[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79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7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