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和伊瑟尔文本理论之比较
[Abstract]: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Bachkin, who is famous for polyphonic and carnival theory, and Ether, who are famous for accepting aesthetics, seem to have no academic connection on the surface. In fact, the text problem is the focus of their theory. They all clarify the incident nature of the text and find that the text is the open structure of dialogu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originates from the dialogue relationship. As a result, they protect the humanism of the text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recipi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humanism.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terpreter in Bachkin's theory is the actual recipient, while the "implied reader" in Ether's theoretical model is the structural presupposition, while Bachkin's text theor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history while Ether's text theory is lack of history. This difference stems from Bachkin's hyperlinguistics, sense of history and Ether's phenomenological position. In the comparison, it can be found that Bachkin adheres to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recipient more thoroughly than Ether, and Bachkin's text theory has more dialectical and harmonious interpretation effect than Ether's text theory.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昌宗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译文读者主体性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蔡爱春;喻立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4 伍雪菲;;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影视字幕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如武;;浅析翻译研究的对话视角[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翟婷婷;;巴赫金交往思想研究综述[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孙红林;;试论巴赫金的两种“对话”[J];文化学刊;2009年02期
4 阮永健;;论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对话性的叙事艺术特征[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肖唐金;;“野蛮”与“文明”的对话—《弗兰肯斯坦》的文学批评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鲁娅辉;张慧敏;;对话与狂欢——以巴赫金理论解读《梅丽迪安》[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杨贤玉;张新军;;《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罗克的情歌》的对话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8 张杨静;;总统竞选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动词分析[J];海外英语;2011年04期
9 祁晓冰;;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学解读[J];求索;2010年07期
10 汪志勤;;对话中的独白,抑或独白中的对话——劳伦斯“弦外之音”人物声音之评析[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品洁;;论《日瓦戈医生》中的对话性因素[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张素玫;;对话与狂欢:巴赫金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余睿;;从合作原则看现代电视广告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于静;;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性与历史性的内在统一[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佳;ETF:事件性套利的财富效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石陵;历史性的转变[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丁亚平 ;关于艺术与艺术学的对话性理解[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彦;新闻话语对话性的文本分析与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董丽娟;狂欢化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4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许丽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7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瑾;赛博空间的狂欢[D];武汉大学;2004年
2 张杨静;美国总统竞选新闻语篇中转述引语的对话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杉婵;巴赫金与昆德拉小说理论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霞;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分析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的对话性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袁园;英语政治新闻语篇对话性的对比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兴星;对话与狂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楼育萍;主体性的对话性构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徐晓涵;对话理论与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对话艺术[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历晓云;巴赫金复调理论诗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87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8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