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视觉艺术符号圈的整体特征研究
[Abstract]:The Dongba visual art symbol ring is composed of totem symbols, hieroglyphics, dance patterns and paintings. The aesthetic culture,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the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mbol circles of the visual art of Dongba are explored by using the symbol circle theory.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the symbol circle of the visual art of the Dongba has the multi-language and the whole, the structure has the non-uniformity, the asymmetry and the border property, the movement is represented as the "edge-to-edge center" and the "crossing boundary" of the symbol and the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two movement modes of the transverse and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The lateral movement is the symbiosis and fusion of the multi-symbol and the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longitudinal movement is the continuation and reduction of the symbol and the aesthetic culture.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ual art circle of Dongba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mbol.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中心;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基于云南少数民族视觉艺术的视觉符号及其传承应用研究”(06XMZ034)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认知语用学理论的产品系统设计技术及应用研究”(07c278)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有恒;论现代东巴画派的美学思想根源[J];大理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2 萧净宇;洛特曼符号学-美学阐释中艺术文本的特色[J];俄罗斯文艺;2005年02期
3 郑文东;;符号域的空间结构——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研究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杨吉春;试论艺术语言的符号系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霞;;浅论东巴文化中的灵魂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赵心愚;从东巴经书物质形式看藏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J];中国藏学;2002年01期
3 唐丽春;;论图形的创意设计[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栗月;;大象无形 魂去来兮——透析东巴万神园图腾与木雕群[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陈雅;沈健;蔡建钢;;论校园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与创新[J];高教探索;2007年06期
6 林可济;;“天人合一”: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的哲学表达——季羡林关于“天人合一”的《新解》与《再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易君君;;简谈绘画造型符号的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8 杨鸿荣;;高校开设“纳西东巴画”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以丽江师专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6期
9 谢书书;张积家;;纳西东巴文字性质研究进展和新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周文英;柯柄刚;;道教在丽江的传播与丽江社会文化之关系考察[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淼;;《午后悬崖》语境差的建构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D];同济大学;2008年
2 麻三山;隐藏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言群;新编健身气功的理论构建[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4 孙慧;艾柯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郭明;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宇宏;曹禺戏剧文体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燕;纳西族东巴文视觉符号浅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2 刘晶晶;东周楚国青铜器龙纹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沈鞠明;符号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晏祥紫;原始哲学及其主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聪聪;通讯时代表情符号设计探究[D];汕头大学;2009年
6 李东伟;《长恨歌》的变异修辞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付昌东;原始性别意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爽;“西园雅集”之争与中国美术史方法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9 黄旭盛;接受行为中的文化互动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眉;中国北方萨满符号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春仁;文化的符号学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赵晓彬;洛特曼与巴赫金[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郁烈;张天佑;;日常生活—身体:当下审美文化的新特点之一[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2 戴舒芩;;新宠与假面——手机短信传播的文化解读[J];作家;2010年06期
3 周均平;;审美走向自觉——论秦汉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范曾;;审美,通向康庄大道的方便法门——《东方审美文化》序[J];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1期
5 陈智莉;李希;;简论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他律性——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J];电影评介;2010年03期
6 姚文放;;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J];江海学刊;2010年02期
7 张晶;;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尺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杨玉孟;;浅析藏族审美文化形成的原因[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潘智彪;;论社会思潮与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10 赵臻;;白族审美文化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维;白路;;“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艺术设计价值探讨[A];创新设计管理: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姚亦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村镇景观格局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宋生贵;;发现优势 坚持创新 走向超越——再论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展示[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朱弟雄;;质量也是一种文化[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 张园;谢林带我们重回“艺术”[N];光明日报;2010年
2 常芳 中南民族大学;东西互补引导美学未来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常芳 中南民族大学;东西互补引导美学未来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西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研究室主任;798的变局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N];美术报;2009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李万武;升华还是坠落 当代作家该有怎样的文化准备[N];辽宁日报;2008年
8 李万武;审美理想与当代作家的文化准备[N];文艺报;2008年
9 彭定安;映照辽海文化的学艺之镜[N];文艺报;2008年
10 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崇川区委书记 陆玉明;探析廉政文化 促进崇川和谐的实现途径[N];南通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桂芳;当代传媒影响下的趣味群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3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5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雷晓鹏;两宋道教审美文化[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正;商业步行街的消费—审美需求与文化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毕京贞;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世俗化的形态演变与特征解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于文涛;沉沦与超越[D];山东大学;2010年
4 吴琼;中国摇滚乐三十年流变的审美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孟祥彪;“原生态”热潮的审美文化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6 欧俊勇;潮汕歌谣的审美文化解析[D];暨南大学;2010年
7 崔超;网络文化的审美化与审美文化的网络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郜静;英国近代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趣味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孟Pr;艺术经典的文化哲学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田巍巍;中国原创芭蕾舞剧创作实践及其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2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9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