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从没放弃过追求
[Abstract]:Zheng Yue Daiyun, Miao nationality, born in Guizhou,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52. He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a doctoral supervisor. As a pioneer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ue Daiyun has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subject syste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In August, the unknown lake, microwave rippling, shade of trees, and wind blowing came. It is refreshing. Along the lake.
【分类号】:I0-03;K82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香阁;;乐黛云教授[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吕超;;反思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3 舒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并积极开展活动[J];国外文学;1981年01期
4 叶仁雄;刘舸;;与世界文化多元性共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5 秋禾;;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读乐黛云教授回忆录《四院·沙滩·未名湖》[J];博览群书;2009年06期
6 褚国飞;;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7 李万钧;她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比较文学家——读乐黛云《透过历史的烟尘》有感[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3期
8 晓萌;东西交汇:九十年代比较文学研究策略——第五届国际东西比较文学会议在香港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9 秋敏 ,山人;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研讨会在我校举行[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康香阁;;著名学者乐黛云教授访谈录[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王一川;;现代性体验与现代文学[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6 夏中义;;京派趣味:预设与范例——论朱光潜对现代文学的文化使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薇;;书于竹帛:经典及其形状[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刘增杰;;建立现代文学的史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孙玉石;;积极倡导 努力落实[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莎莎邋梁婷;著名学术伉俪与深圳的深情厚谊[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乐黛云 以世界眼光“会通”文学[N];文汇报;2009年
4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洁;和讯网“读书频道”高端定位初见成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綦晓芹;中国要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9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刘方喜 张中良 执笔;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2 朱杰;选择与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4 白玉荣;“五传”比较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3年
6 黄晓华;身体的解放与规训[D];武汉大学;2005年
7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张丽军;想象农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申宜f,
本文编号:2493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49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