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
发布时间:2019-11-21 07:12
【摘要】:本论文从当下中西比较文学或比较诗学的理论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将对现有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中国古代传统诗学理论中某些一些重要的核心术语概念的重新梳理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同时对与传统的术语相关联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和重新阐释。这一问题的探讨这也与国内文艺理论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努力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或诗学的若干术语概念在现代文论中的使用进行清理,从中筛选出一些能够融通中西诗学或文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基本核心概念。只有在这样的基点上,才可能真正地进行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论文首先对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重新认识和清理,指出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基本上是在现代理论话语形态下开展的。而现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基本上是在引入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目前这套理论话语已经体系化地进入到我们的文化思想领域。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和诗学研究领域,而且还普遍地作用于我们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辨识,并作为基本原理性的概念,自动性地成为支配着我们认识、接受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诗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潜在理论思维定式。目前中西比较诗学出现的问题均与此相关。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命名问题上。它所涉及的问题关键是中西方文艺能否相互贯通。因此,本论文并以此为基点,对中西诗学的学科命名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比较诗学存在的合法性。 对此,本论文的结论是,既承认二者间的差异,但认为二者间是完全可以找到可以融通彼此的共同点,寻求二者之间的融通才是我们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最大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就是一件求同存异的理论难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建立起我们所追求的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03;I206.2
本文编号:2563890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03;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心强;;近30年中国文论核心元范畴“象”研究述评[J];武陵学刊;2012年05期
2 邓心强;;论魏晋南北朝元范畴“象”的理论推进与文学实践[J];理论月刊;2012年09期
3 尹德辉;;新世纪以来国内“图像”研究述评[J];文艺争鸣;2010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松辉;“境生于象外”说源起及其哲学内蕴[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许心;《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艳青;《文心雕龙》文论术语英译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3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63890.html